“小楊領導,晚飯做好了,叫上你的同事一塊到我家吃飯啦!”同事們停下手里的工作,尋著聲音望了過去。
邀請我去吃飯的是我的掛包聯系戶陳天學,由于脫貧攻堅工作需要,這已經是我今年第4次來到陳天學所居住的村子——彌勒市西二鎮雨龍革下村。今天來,是召開群眾見面會,對已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回訪。
“陳大爹,不用了,我們的工作快要結束了,還得趕回去。”謝過陳天學,我埋頭繼續整理回訪材料。
“小楊領導,我殺雞了,來我家吃飯。”陳天學說。
“殺雞了?”我停下手里的工作。在我們彝族村落,有殺雞迎貴客的習俗,陳天學是把我當貴客來對待,不是順口客套的邀請。
還記得三年前,我第一次走進陳天學的家門,當時,他對我們的脫貧攻堅工作不理解,以為是搞形式,走過場。他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領導,給我當個低保戶算了”。
在他心里,認為脫貧攻堅工作是“花架子”,不如低保戶每月有補助來得實在。通過一次次的走訪,一遍遍思想工作,一件件扶貧幫扶措施的落實,他對我的態度也在一點一點地轉變。
“小楊領導,你發給我的6只小豬仔現在已經養大了,每只有130多斤,可能賣得1萬多塊錢了……”
“小楊領導,我去村委會參加了你們組織的養殖培訓了,收獲很大,現在我自己都會給豬治病了,下期的種植技術培訓,我還要去……”
“小楊領導,我家種的核桃今年豐收了,還賣了好價錢,留了一些給你,你下次來拿給你……”
一段時間以來,每一次與陳天學交流聯系中,我都能感受著他走出貧困的喜悅,而一點一滴的變化,也拉近著我和他的感情,更改變著他對脫貧攻堅工作的理解。
婉拒了陳天學的“殺雞待貴客”。但群眾對我們的這份感情卻永遠記在了心里。
純樸的老百姓用自己的方式感謝我們為他們所作的工作。這些方式,反映著他對我們工作的認可,對我們滿滿的真情。
“同聲自相應,同心自相知”。我們向著共同的目標、共同的任務,努力奮進,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同聲同心,幫助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彌勒市紀委 楊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