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勐伴鎮河邊村,只見一條由山間蜿蜒進村的水泥路正在緊張施工中,村民們正忙著建蓋和裝修新房,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這是今年5月13日省委書記陳豪到西雙版納州調研時專程去探望的村小組。
地處偏遠的河邊村是一個瑤族聚居的寨子,過去在勐臘縣不僅以窮出名,而且懶散也格外出名。54戶村民中有12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由于文化素質偏低,交通落后,村民一直住在石棉瓦頂的簡陋木板房中,甚至還出現全村先后有28戶村民離開寨子,搬遷到8公里外的公路邊去搭建簡易房居住的情況。
如何解決村民“要我脫貧”的思想問題,使其產生“我要脫貧”的愿望,成為能否徹底改變河邊村貧困狀況的關鍵。為此,當地黨委、政府相關人員來到河邊村,深入調研尋求脫貧良方。最終確定將河邊村作為脫貧攻堅試點村寨,并與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原院長李小云教授合作,成立“勐臘小云助貧中心”,利用其人才資源優勢,對村民展開貼身服務,量身訂制和實施河邊村可持續發展的脫貧攻堅計劃。
通過多方的會診把脈,當地黨委、政府找到了“交通制約、缺乏產業”的貧困癥結,同時看到了河邊村具有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優勢。于是,一個以黨委、政府為總指揮和主力軍,具有人才資源優勢的“勐臘小云助貧中心”充當出謀劃策“軍師”,“掛包幫”單位縣委政法委和鄉鎮密切合作服務到最后一公里的精準扶貧機制就此形成。
通過整合專項扶貧、興邊富民、產業扶持等項目資金,勐伴鎮黨委、政府決定投入2100余萬元資金,對河邊村進行進村硬化道路的修建,為村民改造住房、村內道路、排水溝、飲水等基礎設施,并發展小耳豬、黃牛養殖和珍貴林木種植等項目,動員已經搬遷出去的28戶村民返回村寨重建新房。
“勐臘小云助貧中心”從全國各地招募來建筑設計、項目規劃、產業發展的專家和志愿者,分批來到河邊村與黨委、政府派出的駐村工作隊員入戶開展工作。同時根據打造民族特色村寨的規劃定位,將村民的新建住房統一設計成瑤族干欄式建筑,既突出民族特色,又融入現代風格進行打造。具體規劃一樓和二樓為村民自家居住,三樓單獨設計修建成一間舒適溫馨的“瑤族媽媽的客房”,為發展“嵌入式”休閑旅游打下基礎。
在新房建設中,每戶村民只能聘請一至兩名師傅,村民必須跟著師傅一起學習建房的手藝并投工投勞,以提高村民的主動性,并讓村民學到一技之長。為了讓村民轉變思路,勐伴鎮在河邊村先后成立了“河邊村發展工作隊”和“河邊青年創業小組”兩支骨干隊伍,以互助的形式,帶動和幫助村民一起發展生產、創業脫貧。
“河邊青年創業小組”的青年人,在李小云教授的帶領下前往河北、北京等地參觀學習;“掛包幫”的勐臘縣委政法委多次對村民進行農業生產技能培訓,到發展較好的村寨參觀學習,讓村民對休閑式旅游和可持續發展模式有了直觀的感受。與此同時,由12名村民組成的“河邊發展工作隊”在“小云助貧中心”的指導下,注冊成立由村民自主管理的土特產電商銷售平臺,將本村生態雞蛋通過互聯網銷售到北京、上海等地。
“造血功能”的培育,很快就讓村民享受到了收獲的喜悅。
近日進村采訪時,村民小組長盧學明一臉喜色地帶著記者參觀他家的新房。今年4月,他家“瑤族媽媽的客房”已經為他帶來了全村第一筆旅游收入。兩名外地游客在他家吃住兩天后,留下了1000元錢滿意而歸。看在眼里的村民們羨慕的同時,加快了建房的進度,也期望早日掙到錢。
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土雞蛋,村民黃元周家半年時間已經有了2000余元的收入。他說,過去村里希望他讓出部分宅基地作為村寨公共用地,他不僅不答應,還處處唱反調。如今嘗到了甜頭,他不僅積極配合村里的工作,而且會幫著做別人的思想工作。
“如今的河邊村,再也不是過去那個集體活動連派個工都叫不動人的‘落后村’了。”村黨支部書記李福林告訴記者,去年村里有4個孩子考上了大學,村民們聞訊后自發湊了2400元錢,貼補這4名孩子上學。現在村里無論是組織修路還是挖溝渠等義務勞動,都是一呼百應,村民們干勁十足。
“以后要把生態蔬菜種起來,把深受大家喜歡的瑤族粑粑和瑤族豆腐做成產業。”李福林信心十足地表示,路子已經找到了,今后要帶領全村脫貧奔小康。(戴振華 巖溫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