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昭通市利用紅色資源,加快打造“紅色扎西”黨性教育品牌。
在“尊重歷史”中盤活紅色資源。尊重歷史真實性和嚴肅性,進一步盤活紅色資源。以扎西干部學院為中心,串聯鎮雄場壩賀龍指揮部、彝良奎香“三進三出”以及紅二、紅六軍團指揮部舊址等教學點,整合形成“鎮彝威革命老區”教學主線,真實還原紅軍過昭通的歷史,讓學員從不同角度感悟長征精神。政府牽頭、民間參與,搜集整理羅炳輝、龍云、盧漢、羅占云等昭通籍革命先輩史實資料,綜合整理、科學陳列,以實物實景、真料真跡展示革命先輩的家國情懷和英雄風采。收集整理魯甸、巧家等地抗震救災感人事跡,運用記錄片、訪談錄等形式再現“眾志成城、不屈不撓、自強不息、感恩奮進”的救災精神。有效保護、開發、運用好不可再生文物,對革命先烈殷祿才家書、為民支書康富明筆記等資料原文掃描、錄入永久保存,真正讓歷史成為最好的教科書、黨史成為最好的營養劑,有效提高了黨性教育實效。同時,把黨性教育基地建設和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在羅炳輝將軍故里彝良縣,打造集“原始森林、河流奇峰、瀑布疊水”等景觀為一體的秀美小草壩;將威信縣荒田紅軍苗寨確定為黨性教育基地,突出革命遺址和苗族傳統文化保護,帶動紅色旅游發展,“荒田變寶地、苗寨展新顏”,實現了政治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在“優化路徑”中傳承紅色基因。提升黨性教育影響力和感染力,以全新的方式“傳承紅色基因、書寫時代感悟”。深入挖掘紅軍長征經過昭通的歷史事件,開發《紅軍長征精神的內涵及時代價值》《扎西會議對黨內民主發展的影響和貢獻》等本土精品課程,以敬畏之心學習革命歷史、感悟長征精神。針對黨課千人一面、枯燥乏味等突出問題,創新開展“故事黨課”活動,娓娓道來、生動感人地講述革命先烈、先進典型和身邊黨員的故事,在故事中激勵黨員、感染黨員,“有血有肉有靈魂、入耳入腦更入心”,黨性教育的精神質感明顯增強。利用“紅色扎西”微信公眾號開展“每日一學”有獎問答活動,推送黨史黨章學習篇目,全市黨員干部在學習完畢后積極參與有獎競答,營造起人人參學、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圍。以“烏蒙論壇”為載體,將辯論式教學引入課堂,通過思想碰撞、智慧對壘,讓學員在“責任心和能力誰更重要?”“脫貧攻堅靠輸血還是靠造血?”等實際問題的思辨中,明晰理論要義、認清職責使命,并觸發走好新一代人長征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的具體實踐。
在“身體力行”中發揚紅色傳統。注重發揚“群眾路線”紅色傳統,組織學員開展“三同體驗”活動,在同吃、同住、同勞動中做到“訪民生與問貧苦”“當學生與問計策”“思脫貧與謀發展”三個相結合,充分調動學員主動性和參與性,引導學員以設身處地的方式為群眾服務、為老區獻策,助力鎮彝威革命老區精準脫貧。注重發揚“黨內生活”紅色傳統,堅持落細落小,全面推進黨費日、黨員服務日、黨員積分管理、組織生活會、黨徽佩戴等基礎制度的落實,突出“小事著手、日積跬步”,教育引導黨員干部銘記黨員身份、履行黨員義務,勤勉工作、興昭為民,以實際行動兌現自己在黨旗下作出的莊嚴承諾。注重發揚“艱苦奮斗”紅色傳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嚴肅教學紀律、厲行勤儉節約,對違反規定的學員,視情節輕重予以取消成績、通報批評或責令退學;在“重走長征路”現場教學中開展“急行軍”“自做紅軍餐”等活動,引導學員在浮躁盡褪、體力盡耗、相互打氣、意志支撐的行軍途中追憶崢嶸歲月、感受信仰力量、自覺檢身正己、爭做合格黨員。
在“潛移默化”中厚植紅色文化。將昭通黨建網正式更名為“紅色扎西網”,衍生創辦了“紅色扎西”一刊、一網、兩微等集群平臺,形成歷史現實結合、線上線下互動的紅色文化傳播圈。在公路沿線打造“金沙江”“鎮彝威”黨建長廊,在昭陽區龍家祠堂、威信縣扎西會議舊址等地開設紅色文化公交專線,在村級活動場所結合長征精神和本地特色,塑造了“樂在當代、利在千秋”“花香酒谷、幸福民政”等經典紅色logo,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塑造黨員干部的道德理想與價值追求。大力推介和宣傳《扎西1935》《鍛刀》《二月里來到扎西》等一批有代表性的革命歌曲、影視作品,引導黨員干部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通過日常融入,充分發揮了“扎西會議”、“烏蒙回旋戰”“川滇黔邊區紅軍游擊縱隊浴血征程”等紅色文化的教化、激勵和導向作用,真正使黨員干部成為傳承長征精神、信仰紅色文化、自覺踐行“四講四有”合格黨員標準的實踐者、引領者。(陳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