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中風,兒子前年因為酗酒打架傷人被判處緩刑,不能外出務工,孫女以超過一本分數線23分的成績考上昆明醫學院,可老伴的醫藥費、家里所有的開支、孫女的大學學費都要靠我一個人……”
六年前,我第一次走進了自己負責的掛鉤村——甸南鎮朱柳村,第一次見到鬢發斑白的張書銘老人,感受到了生活帶給他的重擔。但讓我意外的是,在這種情況下,老張還每月按時到村上交納黨費,一次不落地參加黨員大會和支部活動,雷打不動地堅持學習,每一次的學習教育活動,他的筆記是記得最認真、最細致的。
“這么多年,我一直堅持學習黨章。自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家里就多了這個紅本。那些年沒有收音機,更別提電視機,干活累了就翻翻黨章。記得第一次讀的是七大黨章,但當時似懂非懂,只是單純覺得入黨了,就應該讀黨章。”老張捧出一個“珍貴”的紙盒,層層打開,露出一面先進工作者錦旗,而最里面包裹的竟是17本不同時期的黨章。
“真正愛上黨章是部隊轉業后,分配工作時政審相當嚴格,我是黨員,在部隊更是嚴格要求自己,最終被分配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像我這樣出身寒苦的農家子弟,能分配到這樣好的工作單位,是部隊鍛煉了我,是黨培養了我。”說這話時,老張的眼淚似乎在眼眶里打轉,可以看得出,那是激動,是感謝,更是感恩。
“部隊轉業回來后只顧著忙工作,不會講大道理,沒教育好孩子,退休后老伴又生病……每當心里苦,又找不到方向,只能一個人悶頭抽煙。我想起了黨章,又一次一字一句地讀完了,我是黨員,我不能被困難打倒,應該像七大黨章說的那樣‘戰勝一切阻難’。”老張布滿皺紋的臉上露出了堅毅的表情。對于家里“一無所有”的老張來說,黨章就是支撐著他度過人生中黑暗日子的明燈。
后來,鎮黨委號召全鎮黨員干部捐款,幫忙到各級各部門申請貸免扶補的各項政策,通過種種努力,幫扶了那些像老張一樣的困難群眾。老張孫女上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也都有著落了。
“現在好了,孫女在學校品學兼優,畢業后在省城醫院找到了工作,兒子到廣州打工好幾年了,我退休的工資也增加了。”當年認識的老張已經沒有了家庭負擔的重壓,臉上也洋溢了滿滿的希望。
“從黨的七大到十八大,面臨的形勢任務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始后,不管是重溫黨章,還是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作為老黨員,我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與進步。真是活到老學到老,現在越來越感覺到,過去是組織上入了黨,現在才是思想入黨,幸好我還可以為大家做點微不足道的小事。”
老張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資助了一名困難家庭的在讀大學生。在老張的影響和帶動下,他身邊的很多黨員干部用行動達成了共識:不讓貧困學生輟學。
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老張誠懇地說,在認真、反復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之后,對入黨初心有了更深的認識,更加珍惜黨員榮譽,更加認識到吃水不忘挖井人、不能忘記走過的路——這是一個珍藏17本黨章的普通黨員的心聲,更是一個老黨員的入黨初心和不朽信念。現在老張所在的黨支部成立了老干部矛盾糾紛調解小組、“三清潔”工作站,他們的身影活躍在村間小巷、田間地頭,力所能及做實事、辦好事,充分發揮了老干部、老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和典型示范作用。
天藍了,地綠了,人心齊了,干勁更足了。這是老張這一代人所經歷的故事,更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沙溪鎮紀委 楊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