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學一做”開展以來,單位組織“遠學楊善洲,近學黃德府”學習活動,我第一次到鹽津縣艾田社區見到了兩鬢斑白的老支書——黃德府,老支書今年已78歲高齡了。但讓我感到吃驚的是他說話做事還特別利索。
走進老支書的辦公室,墻上掛著這樣一幅對聯:立黨為公為國爭榮國不富強羞作人民公仆,執政為民與民分憂民不興盛恥為國家主人。老支書說:“這是我寫給自己的,我覺得領導干部不搞終身制,但黨員干部服務群眾就要搞終身制,只要生命不結束,服務群眾就不能停止。”
“2006年,我打算參選社區‘芝麻官’時,家里人不同意,我就召集他們開家庭黨員會,我在會上說,退休了,我也閑不住,為群眾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我心里安逸。”老支書自豪的說到。
“剛開始,我們一直反對他參選社區支書,他當過鄉鎮黨委書記、當過縣鄉鎮企業局的局長,退休了,子女們的都想他好好在家安度晚年,過點輕松的日子,別去競選什么支書了。再說,那時的艾田社區因為撤鄉并鎮,艾田社區從鄉政府所在地直接降成農村社區,村民辦事不方便鬧情緒,社會矛盾突出……我們都勸他別攬這個‘爛攤子’,可這老頭太倔,沒勸住。”老支書的老伴微笑著說。
“當時,我們家有14口人,有6名是黨員,父親見我們都反對他參選社區支書,于是組織召開家庭黨員會,我記得最深的是父親在那次會議上說‘官退了,但黨員身份不能休,趁自己干得動時,多為鄉親做點事,你們都是黨員,當黨和群眾需要時必須站出來。’見父親態度堅定,我們只好同意他參選,但還是擔心他身體,畢竟他都68歲了。”支書的兒子說到。
老支書上任以后,帶領艾田這個“后進村”的群眾謀求發展,尋找出路。通過10年的不懈努力,他帶領街背后居民小組群眾先后種植李子1400多畝、桃子200多畝,并在其他小組發展核桃2400多畝,在李子園居民小組成立李子產業合作社,37戶李子種植戶全部參加,并將李子成功注冊為“艾田紅李子”。
老支書指著山上的李子園跟我們說:“為幫助群眾裝滿‘糧袋子’,鼓起‘錢袋子’,我和社區兩委班子把產業發展作為群眾致富的第一目標。如今,“艾田紅李子”已成為艾田人增收致富的產業。僅2016年,1400畝李子產量達到17萬公斤,產值達到68萬元,今年產值將超過70萬元,而且不愁賣。再過2年,隨著林果產業進入盛果期,養殖業、旅游業穩步發展,社區居民人均純收入還會更多。”
我們漫步在通往李子園的林間小道上,這條1米寬、1800多米長的步梯道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德府路”。村民告訴我們“這是黃德府老人當選社區黨總支書記時籌資,并用半年多時間不分白天晚上‘泡’在山上修建的林間道路”。如今這條路不但成為37戶群眾出行耕作道路,還成為社區居民和慕名前來休閑游客的觀光道。
“黃支書水平高、胸懷寬、視野廣,是社區發展的領頭羊,我們大家跟著他心中有底、有盼頭、有奔頭,他就是我們的主心骨”社區群眾這樣評論他。
如今的艾田社區,是一個產業發展、鄰里和諧、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先進村,而非11年前的問題“后進村”。11年來,老支書始終把黨和群眾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前面,全心為民,無私奉獻,成了艾田社區干部群眾的主心骨。他為老百姓辦了多少件實事、為群眾解決了多少困難,當地群眾說不清楚,他自己也記不清楚。
習近平總書記說:“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是干部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每一名黨員干部都要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把為黨和人民事業無私奉獻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老支書退而不休,全心為民,忠誠務實,敢于擔當的精神,積極踐行著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也充分體現了一名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老黃牛”精神正激勵著一代代年輕的黨員干部。(昭通市紀委 鄭修滔 羅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