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云南省個舊市云錫供水廠西村150幢3單元102號門口,就能看到門上掛著一塊紅色的“黨員活動室”標識。
打開門,一間面積不大的房間,墻面粉刷得干干凈凈,墻邊立著兩個報刊架,滿滿掛著最新的《人民日報》《云南日報》《中國老年報》等報刊。屋子中間的兩張桌子擺放得整整齊齊,桌上整齊地摞著黨章、黨史等書籍。條凳、方凳、椅子錯落有序地圍著桌子擺放著,幾位老黨員正在聚精會神地閱讀報刊……
看上去,這里并不像一個規矩的“黨員活動室”,倒是像一個家。事實上,這里就是一個家,是80歲高齡的退休老黨員湯和生自己的家。
見到我們來訪,正在屋內學習的幾位老黨員聞聲抬頭、異口同聲地說:“這是湯和生同志的家,也是我們退管中心東片區第五黨支部黨員活動的‘家’。”
自己的家?黨員活動的家?這個“家”的由來,還得從去年開展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說起。
“退休后,我一直擔任個舊市退管中心東片區第五黨支部委員兼黨小組長。我們支部黨員都是企業退休的同志,所以一直沒有固定的黨員活動室,開展活動不是臨時找地點,就是在房前屋后圍坐在一起簡單地說說。”湯和生說,“黨員同志們都希望,什么時候能有個固定的學習活動地點就好了。”
“2016年,‘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剛開始時,由于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很多學習活動受到影響。于是,我就和家人商量,騰出這間屋子來做支部活動室。”湯和生指著整齊干凈的屋子,高興地說,“想法得到兩個孩子的支持,她們不僅幫著一起打掃、裝飾屋子,還幫助買來了報刊架……”
屋內收整完畢后,“黨員活動室”的門牌標識一掛上,解決了黨支部沒有固定活動場所的難題。湯和生的家,成為了第五黨支部黨員們學習活動的固定陣地。
“正是湯和生同志的支持,我們黨支部終于有了固定的‘家’”。正在讀報的老黨員楊林偉贊揚說,去年“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期間,無論刮風還是下雨,都沒能影響黨員同志們聚在一起開展學習活動了。
“由于我的腿腳行動不便,過去東一下西一下找地方搞學習活動,我很少能參加。但現在好了,活動室在一樓,過來參加學習活動很方便。”91歲的老黨員劉永才說。
“老湯同志入黨51年了,作為一名老黨員,無論是工作時,還是退休后,他都始終對黨忠誠,講奉獻,一直保持著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五支部書記張嚴萍由衷地說,“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張嚴萍介紹,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五支部的黨小組會、支部會、支部擴大會都在這兒召開,大家在這里共同學習討論,暢所欲言,探討政策、商議支部大小事。
“他還自己想辦法,添置了好多學習書籍和參考資料,方便黨員同志們參考學習。”楊林偉指著桌上的書籍說。
“由于身體原因,湯和生同志現在不再擔任黨小組組長長。但每次開會,需要他參加的,他都會跟我們一起討論、交流。”
“每次開會、活動,他都為大家端茶倒水。開完會,送走黨員同志們,他就自己動手把活動室打掃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他可以說是我們支部的‘后勤保障員’啦!”
你一言,我一語,聽著大家的贊揚,湯和生謙讓地說,“我是一名黨員,能為支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很榮幸。再說了,除了正常的支部學習活動,平時經常有黨員同志來這里坐一坐,這個家,就不冷清了。”
“這個家很熱鬧。”張嚴萍接過話匣說,平時,不僅支部的黨員同志們經常來,附近的居民群眾也喜歡到活動室里坐坐。大家在一起拉拉家常、聊聊見聞、看看書報、談談體會,促進了鄰里之間的思想感情交流。
社區干部徐梅介紹說,這個特殊的黨員活動室,不僅為市退管中心東片區第五黨支部黨員和居民群眾提供了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一個平臺,而且還能讓社區群眾在輕松愉快的氣氛里地化解了一些小糾紛、小矛盾。
徐梅舉例說,周圍鄰居不論有什么困難,需要幫什么忙,老湯同志都會熱心地去幫助。幾年前,他家旁邊有位獨居老人,行動不便,多年來他和幾位熱心黨員每天都堅持為獨居老人送去熱水和三餐,直至老人去世。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為組織、為群眾做一點事兒,這是必須的。”湯和生堅定地說,“只要我還能動,我就會堅持下去。”
“白發蒼蒼不忘黨恩,年華雖老對黨忠誠。黨員活動風雨無阻,黨章引領光明前程。”老黨員湯和生用細微樸實的行動,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無私付出、不圖回報的責任擔當和高尚情懷,用一個小小的“家”,感動和溫暖著一批退休黨員和周邊居民群眾的心。(個舊市紀委 李建平 董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