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想起母親,我都會回想起母親留在我記憶深處的歷歷往事,特別是那些母親從小就不厭其煩地告訴我們的做人道理,像揣在懷里的貼身物品,輕輕一摸便會觸動心弦。
母親從小就生長在山里,沒有讀過書,不認識幾個字。但母親有許多做人的道理,有的是一句古話,有的是一句諺語,有的只是流傳在鄉間的俗語。比如:“敬老得壽”、“天干三年餓不死手藝人”、“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舌頭軟蟲不吃,牙齒硬蟲會吃”、“求人不如求己,動嘴不如動手”、“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寧肯餓死也不吃白來之食”、“糊飯吃得,胡話說不得”、“越閑越懶,越吃越饞”、“自己不做虧心事,鬼來敲門心不驚”等等。
除了言傳,母親還注重身教,她在待人接物方面也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從我記事起,父親就是一個不能勞動的病人,但母親一直都是不離不棄,相敬如賓。母親還告訴我們好多生活中的禁忌,其中有不能說的話,不能吃的東西,不能去的地方,不能做的事情。
故鄉有句俗話:“雞餓不怕死,人餓不怕羞。”小時候我們家里很窮,但母親教給我們的是“寧肯餓死也不吃白來之食。”有一年,我和同樣未成年的二姐站在家旁邊的高坎上看家下邊的人家殺年豬,看得正高興時,母親把我們叫回家里狠狠地罵了一頓,因為那年我家殺不起年豬。母親說,看別人吃是不會飽的,靠別人拿給吃也是不會飽的,想吃肉今后就自己好好養豬。從那年以后,每到過年,再小,我們家都要殺年豬。
有一次,寨子里的幾個小朋友到我家玩,我們一高興就摘吃了鄰家伸進我家院子里的桃子,傍晚母親收工回來,看到樹枝上的果子少了,一問是被我和幾個小朋友摘吃了,母親二話不說,拿起一根竹棍就打我。之后母親告訴我們,別人的東西,就是裝在自己的家里,放在自己的衣袋里也不是自己的,不能動。
還有一次,我跟著別人叫一個村里老人的綽號,母親知道后,認為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一番指責之后,還帶著我去向那位老人認錯。這些看似小事的點點滴滴,像夏日里的涓涓細流,溫潤著我的心靈,在春風化雨和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的為人處事,讓我時時處處心存敬畏,成為我后來立足社會的寶貴財富。
受母親“自強不息”精神的影響,我也一步一個腳印地一路走來。從農民到農民工,從企業員工到機關干部,最后成長為一名紀檢監察干部。這么多年,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對照母親生前對我們兄弟姐妹和后輩兒孫的要求,我們沒有辜負母親的殷切期望。我雖然已經年過半百,但始終不敢忘記母親的那份惦記,堅守心中的那份信念,不忘初心,以坦然之心面對各種誘惑,保持知足常樂的淡定心態。
牢記圣潔母愛凝聚成的家風家教,使我的人生旅途不再孤單寂寞。那些樸素的人生道理,就像小時候臨出遠門時,母親塞在我衣袋里的飯團,在艱難的旅途中給我溫暖,給我力量,陪伴我前行。(普洱市紀委 蘇賢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