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媽媽!隔壁張叔叔家的燕子姐姐今天當上了他們班的班長了,真令人羨慕呀!”望著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微微有點酸溜溜的表情,我不由得又想起爺爺講了又講的有關先祖董賜的那個故事,于是輕輕抱起女兒放在膝上,微笑著對她說:“媽媽給你講個故事,這是媽媽小時候經常聽你的祖爺爺給我們講的……”
我生長于昆明滇池西畔觀音山村董家,據族里長輩說,我們董家是明朝時隨黔寧王沐英到的云南。小的時候,爺爺常給我們講先祖董賜“辭尊居卑”的故事:明洪武年間,黔寧王沐英奉命平滇,設立鶴慶府,因先祖董賜所立功勛卓著,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為鶴慶知府、兒子董節為安寧知州。先祖董賜為人生性淡漠名利,率部下進京朝見皇帝,向皇帝進言,說兒子年紀還小,不應當授予官職,請求皇帝僅封自己做一個安寧知州即可。皇帝對先祖董賜辭尊居卑的行為很是欣賞,仍然封他為明威將軍云南前衛世襲指揮僉事,并要求他“其毋再辭”。
那時我年齡還小,聽不懂也不理解爺爺所講的內容,有時還會找個借口逃之夭夭。現在想起來挺對不住他老人家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慢慢理解了爺爺的用意。
爺爺文化水平并不高,只有初中學歷,但是卻有一身傲骨,很有自己為人的原則、底線,全村的人都非常信任,尊重他。爺爺家里并不是什么書香門第,爺爺也不會用一些文縐縐的道理來教育我們,爺爺的話語是平實的,但卻是有溫度的,是一股涓涓細流,滋潤著我們兒孫的心靈,孕育出自己的家風。
在我剛剛參加工作之期,爺爺每次見我總是拉著我的手說:“玲華啊,不要忘記爺爺小時候給你講的故事,我們的老祖宗董賜為人謙虛,一生淡泊名利,你如今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一定要記住老祖宗對后人的訓誡。”工作十多年來,我一直謹記爺爺的教誨,做人坦蕩,踏實工作。
2009年,我從團結街道辦事處調到西山區紀委工作,爺爺得知這個消息后很是高興,專程從觀音山坐班車到昆明給我再次“敲警鐘”。在爺爺看來,紀委是黨的機關,是一塊“金字招牌”,自己的孫女能夠到紀委工作肯定是出類拔萃的。爺爺拉著我的手,再次叮囑我說:“紀檢干部是管干部的干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嚴格按規矩辦事,不要怕得罪人。我們董氏子孫一定要嚴于律己修身,懷知足之念,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爺爺的話語,至今仍常縈耳邊。
從到紀檢監察組織工作,工作角色的轉變,使自己意識到自身對紀檢監察工作的認識遠遠不夠,對業務知識的缺乏,使自己在工作中壓力很大。我相信勤能補拙,在紀委工作8年期間,我加強紀檢監察業務學習,做到勤學、勤看、勤問、勤思,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工作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一致肯定。
時至今日,我已成為了西山區區委巡察辦的副主任,組織教育我“黨員干部要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守得住一世清貧”,無不與先祖和爺爺的訓誡相合,時時警醒我淡泊寧靜修身的道理。我想,這個故事,這些做人的道理,是一家之長對后輩子孫的殷切期盼和美好祝愿,將伴隨著我的女兒,女兒的子女,一代一代流傳下去,讓家風家訓的思想美德永遠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光彩。(西山區委巡察辦 董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