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妹妹今年參加高考,前天查到成績考得還不錯。
老媽知道這一消息后,非常高興。對老爸說:“阿麗今年高考成績不錯,我們慶祝一下吧,把老師親戚朋友約起……”
“不行!”老媽話音還未落,老爸就打斷了她的話。
老媽生氣的說:“前幾年那些親戚朋友家的孩子考上大學不都辦客請吃飯了嗎?為什么現在就不可以?難道送出去那么多的禮金就收不回了嗎?”
“現在不一樣了。”老爸淡淡的說了一句。
老爸是我們村的小組長,他始終把規矩與紀律挺在前面。他說:“現在的社會不像前幾年那樣了,現在要求的都比較嚴,既然我是一名小組長,就得起到帶頭作用,國家的規定、禁令的一律不去觸碰。”
老媽跟我說:“你李大伯家孩子考上大學那會兒,都擺了好幾十桌呢,我們家也送出了好幾百的紅包。”
回想,在黨的十八大之前,四風問題確實屢見不鮮,不少借祝賀之名操辦的宴習甚至成了變相收禮的“腐敗宴”。孩子金榜題名時,有些不光邀請親戚朋友參加宴席,還邀請了與自己平時有“禮尚往來”的少數服務對象。
家長以宴請的方式來共享喜悅,倒也無可厚非。中國人歷來重感情、講禮節,宴請也往往被認為是維系感情的重要方式,但那畢竟不是必要的方式。不應該給家庭帶來了不應有的苦惱和經濟負擔。
聊天時老爸語氣沉重的跟我說:“前幾年我們家對面那個飯莊每到高考結束的時候生意都特別紅火。‘十年寒窗’套餐2999元,‘金榜題名’套餐2666元……這些都是飯莊趁機推出優惠政策招攬舉辦‘謝師宴’、‘升學宴’的顧客。你看,現在生意也變得冷冷清清的了”。
確實,之前的“謝師宴”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背離感恩的初衷,變成了一些學生家長講面子、比排場,大操大辦、互相攀比的借口。現在,“謝師宴”基本都不存在了。深有體會,朋友家邀請孩子的老師到某飯店聚餐,說是表達感恩之情,但還是被老師拒絕了。
打著“升學宴”“謝師宴”的旗號受賄斂財,看似“風光”,實則是自身紀律意識不強,仍存有僥幸心理,造成特殊時期,做“特殊”事情,忽視紀律紅線,出現頂風違紀現象,這樣的歪風邪氣就該制止。
自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實施以來,施甸縣各級各部門積極響應、認真履行、堅決貫徹,無論是干部隊伍,還是普通群眾作風明顯改善。現在像“升學宴”“謝師宴”這樣的“宴請”現象已看不到,也沒有黨員干部再邀請老師或者服務對象去參加孩子的“升學宴”“謝師宴”。
如今,違規操辦宴席、違規收受禮金問題已得到有效遏制,現在大多都選擇了更加健康、節儉、文明的慶祝方式,自覺破除陳規陋習,狠剎了“人情風”,讓“升學”、“謝師”回歸初衷,回歸本位。(施甸縣紀委 潘繼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