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文化風尚、生活作風、價值準則,也是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
家風家訓,有的是口口相傳的行為準則,如諸葛亮曾有教子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有的是諄諄教誨的文章,如司馬光撰寫的傳頌千古的《訓儉示康》;有的是星星點點書信交流中教授子嗣為人做事的道理,如曾國藩與其子女的家書往來,這些家訓在祖祖輩輩的傳承中便成了家風。清代第一才子紀曉嵐家教甚嚴,對子女要求“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四戒”“四宜”簡潔明了,深刻透析,給后世勸誡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情指明方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家風淳則世風清,世風清則國風明,國風明則國家興。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受良好家風的熏陶,那么在生活、工作、處世上則會有“法”可依,有章可照,堅守內心。良好的家風是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氛圍,推動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我國世代歷史名人的家風家訓傳承至今,為人稱道,傳承下來的家風家訓警戒著、激勵著、指引著我們前進,是我們精神的食糧。
我家亦口口傳承著祖輩的訓誡。自幼曾祖父便教我和弟弟妹妹們背祖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恭儉慈讓、勤謹寬和”這16個字。小時候似懂非懂,曾祖父每每逮著我或弟妹們就要讓我們大聲背誦出來,如若對答如流,曾祖父總一臉贊賞地看著我們,激動地說:“太好了,一定要將這16個字銘記在心”,并逐字講解給我們每個字的含義。據我的曾祖父講,我家的家風已傳承六百多年,他還時時用抗戰英雄寸信奇、文化名人寸樹升的勵志故事教育我,說這是我們族人的榮耀,是后世子孫學習的榜樣。這短短的十六個字仿佛承載著巨大的能量,陪伴我在懵懂中長大,我漸漸能夠從祖傳家訓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
家風讓我懂得尊老愛幼、團結互助。我出生在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十八口之家有耄耋的曾祖父,也有諸多的堂弟堂妹;長輩們都憨厚老實、勤勞和善,兄弟姊妹們和睦相處,一家人團結協作、溫馨幸福。我曾祖父鮐背之年時生活不能自理,會控制不了自己的生理反應,會偶有的發脾氣。可是家里人從不頂撞他,每個周幫曾祖父換洗衣服,打掃房間,耐心的攙扶他轉悠。街坊鄰居都夸贊我們家的人孝順。父輩總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孝順長輩是我們的職責和道德要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要好好傳承孝道。現在每當我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爺爺奶奶那報道,和他們拉拉家常,聽聽他們講最近的趣事,嘗嘗他們做的飯菜,暢享天倫之樂。
家風陪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促成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幫助我找準了人生的奮斗方向。我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風祖訓告誡我要熱愛祖國、忠于黨、取信于人,多讀書而知禮儀、知廉恥而曉奮發,讓我懂得節儉、杜絕慵懶奢侈,讓我學會與人交往,陪伴我成長成熟,鞭策我努力學習、勤奮工作。
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個萬家。正因為中國有千千萬萬個家庭良好家風的傳遞,帶動好的社會風氣,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發展,形成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不僅僅要從每個家庭做起,傳承良好的家風,更要在社會中弘揚,感染身邊的家庭。相親相愛我們的家庭,熱心熱愛我們的國家,做好家風的創建者、實踐者、推行者,讓中華美德的種子在華夏大地上生根發芽、綻放異彩、結出碩果。(保山市檔案局 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