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父母家,只要看到父親坐在窗前的藤椅上,戴著老花眼鏡,翻看著書,我的心便格外的寧靜,時光仿佛凝住了。我的父親已七十有余,身邊散放著《山海經(jīng)》《道德經(jīng)》《宋史》……父親的閱讀,教會并帶動了我和姐姐養(yǎng)成閱讀的習(xí)慣,支撐起了我們一家的精神支柱,讓我們汲取了向上的力量。
自我記事起,父親常在晚飯后和姐姐們講故事:有戰(zhàn)國時期“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的蘇秦,佩六國相印,游說列國,合縱諸侯抗秦,名震天下;有三國演義里的大紅臉關(guān)羽,匹馬斬顏良,單刀會魯肅,溫酒斬華雄的英雄氣概無人能及;還有封神榜里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姜子牙,輔佐周武王,滅亡商朝建立周朝。
原來,在我幼小的世界之外,還有那么一群鮮活生動的人,那么遙遠的過去。當然了,父親講故事也是有條件的,必須是姐姐們作業(yè)做完了,或者考試成績好了。所以,盼望姐姐們學(xué)習(xí)好的人,又增加了一個小小的我,因為可以聽故事。
“蘇秦回到家里,為什么妻子不下織機,嫂子不去做飯,父母不與他說話?”“姜子牙俗稱‘姜太公’,為什么又稱‘太公望’?”“‘木牛流馬’長什么樣?‘孔明燈’能飛多高啊?”“‘太史公書’是什么書?”。每次講完故事,面對我們問的諸多問題,父親都會耐心的講解,并告訴我們:“這些書里都有,你們可以多讀書,自然就知道了”。
等我上了學(xué),父親便慢慢告訴我,除了課本之外,還有很多有意義的文章書籍,比如戰(zhàn)國末期的散文《勸學(xué)》,《勸學(xué)》中說:“學(xué)不可以已”,寫《勸學(xué)》的人是荀子,戰(zhàn)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學(xué)派代表人物之一。 還有《師說》,文章教育人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這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寫的。
父親推薦的書中,多是歷史典籍、人物傳記,并常常領(lǐng)著我們在閑暇時一起看書,討論書中的情節(jié)、人物命運。在引領(lǐng)我們讀書的路上,父親讓我們漸漸明白一個道理:讀書除了有無窮的樂趣之外,讀書能明理,讀的書多了,你自然就會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世事洞明皆學(xué)問,人情達練即文章。
從讀書中汲取的精神糧食伴隨著我和姐姐們的成長,無論在人生的什么階段,什么境況,我們始終都有自己的目標和努力,沒有在少年時期給自己設(shè)定那么多迷茫彷徨或是煩惱糾結(jié),一路奔向自己心儀的學(xué)校。工作后,不論在崗位,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我們從不看輕自己,不會為了別人三言兩語,就顛倒了自己的世界,努力上進,把工作當成事業(yè)。
直至現(xiàn)在,我養(yǎng)成了愛看書,睡前看書的習(xí)慣,什么心緒難平的事、舉棋不定的事、利益攸關(guān)的事,一翻書便拋之腦后,睡一覺便篤定前行。讀書,真的像父親所言“讀書明理”。讀了書,自然明白學(xué)習(xí)的重要性,明白清廉自謙的人更受人尊敬,明白工作要為之奮斗終生。
如今,年近不惑的我,做著自己喜歡的紀檢監(jiān)察工作,閱讀教會了我要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對一切充滿感激,喜歡美好、喜歡自己,付出甘之所飴、所得歸于歡喜。
感謝父親培養(yǎng)了我們讀書的良好家風(fēng),我們要讓這個家風(fēng)一直傳承下去。(會澤縣紀委 范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