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名人都有家風家教,我們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說有什么家風家教,那一定是爸爸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學會勤儉節約,踏踏實實做事,干干凈凈做人。”簡單的話語,卻不平凡,它經過多年的傳承,伴隨了一代代人,啟迪了一代代人,也影響了一代代人。
以節約之心,加強修養。這是父親給我做的最棒的表率。
父親吃飯,總會把自己碗里的飯菜吃得干干凈凈,就是掉在桌子上的都會撿起來吃掉。
“掉了的就不要吃了,多不衛生。”我對父親說道。
父親轉過頭看著我說:“在火坑上燒的東西我們都吃了不少,灰土也不知吃進去了多少,而且這是掉在桌子上的,沒什么不干凈。我們吃的、穿的、用的都來之不易呀!你們也要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不僅如此,父親的一件衣服他都能穿上個五六年,破了縫縫補補再穿一段時間;洗菜的時候,我們有時會把水龍頭開著,把蔬菜沖洗干凈。只要他看見了,就會趕過來關住水龍頭,生氣地說,“你們太浪費了,這樣一直開著要浪費多少水?”
以勤勞之心,扎實工作。這是父親給我最深的印象。
父親是一個很勤勞、做事認真的人,白天干農活,遇到第二天要給村民小組們開會的時候,他就會熬夜到很晚,提前做足會議的準備,密密麻麻的在筆記本上寫很多頁。村民們給的意見或建議,他回來熬夜都要把它整理出來。有些行為上的教導總會比言語來的更刻骨銘心,把每一件事都踏踏實實做好,不急不躁,吃得苦,這便是父親給我的寶貴財富。
以責任之心,嚴于律己,這是父親給我人生的最大“禮物”。
父親是我們村的小組長,他始終以“鐵”的紀律嚴格要求自己。在老家,村里經常會修路,驕陽似火,炙烤著大地。在這熱得連知了都怕叫的天氣里,別人都在家里休息,只見他用手捶捶那常年疼痛的脊背,然后背起竹簍,扛著鋤頭,轉身,就只剩那高高瘦瘦的背影,他似乎毫不畏懼這似火的驕陽,猶如一座會走動的大山,步伐是那樣的堅定、有力。頭上滲滿汗水猶如斷了線的珍珠,滴答、滴答……
有時需要補貼的費用父親都會自己掏。記得有一次我問父親,你這樣做又沒有什么好處,不知道的人還覺得你討嫌,我這話剛說完,就見父親的臉變的很嚴肅,他說:“修路,又不是為了去討好誰,是為了讓我們的路好走些。而且做任何事也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主要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因路途遙遠,父親為了方便村民,會經常幫村民們代繳水電費。記憶猶新,那時的我還小,不懂事,有時村民們繳來的水電費會多出幾角錢。我就會想,這多出來的幾角錢父親應該會給我做零花錢吧?可誰知,父親又拿出一本有點破但字跡卻很工整的本子,認真核對是誰多繳的錢,然后再送還給村民。
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履職盡責,嚴于律己,這些便是我們家傳承下來的好家風、好家教。
現在,望著父親,他的手似乎不再那么寬大;望著父親,他的背影似乎不再那么強壯,可它仍存在著一種力量,一種偉大的力量。
“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始終蘊含在心里,伴我成長。(施甸縣紀委 潘繼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