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我與爺爺相處的時間并不長,對他最深的印象便是他常念叨的那句話——“口要穩,手要穩。”
60年代,每逢中秋節,各家都會去稻田里抽成熟的稻穗,交到生產隊統一搗米再分到各戶,村里人稱之為“嘗新”。因為爺爺有九個子女家里異常貧困,所以大隊的會計常默許:“老黃啊,家里娃多,多分一厘半厘的不打緊。”這時爺爺總拒絕道:“我是老黨員了,手更要穩啊!”在爺爺心里,黨員身份是無上榮光,是不能有分毫褻瀆的,公與私之間隔著的不止是紀律和規矩,更考驗黨性修養,所以他慎微、自律。
在那樣的社會條件下,推薦年輕人出去工作,大隊有著一定的定奪權。有幾年鄉供銷社需要人手,爺爺在權衡了村里年輕人的家庭情況、能力素質等情況后連續推出去好幾個,從未考慮過家里的孩子,大伯和二伯因此對爺爺埋怨了好一陣,甚至還編排了幾句閑話。話落到爺爺耳朵里,換來的是大伯二伯一整天跪在火塘邊頂碗的“家法”。后來,爺爺還是安撫了他們:“誰適合去就是誰的,沒有必要心里羨慕嘴里記恨,不該說的話一輩子也不能說。”
在我10歲的時候,爺爺就離開了人世,但他的口頭禪卻一直伴著我成長。尤其工作后,自己成了一名紀檢監察干部,回過頭來細細體味爺爺這句話,感觸更深了。
記得一次單位組織人員暗訪上下班工作紀律執行情況,我所在的小組負責在政府辦公大樓一樓拍攝上班遲到人員的影像。暗訪剛剛結束我就接到了一個電話,“小黃,你們今早是不是暗訪了,哎呀,我今早是送孩子去上學堵車就遲到了一兩分鐘,你可不可以在擬通報的時候不要把我放進去啊……”我委婉拒絕道,“不好意思,這個我真的決定不了。”電話那頭沉吟了片刻,也就掛斷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紀檢室正在調查某個鄉鎮領導班子合伙私分烤煙補貼款的案子,在食堂吃早餐時我又遇上了上次打電話的那位姐姐,她湊近我小聲打聽著,“喂,你們是不是在調查某某啊,我聽說……”我立馬打斷說自己不清楚,就岔開了話題。她扔來一句,“我就知道,你從來都是什么都不清楚。”這個“什么都不清楚”咬字含糊,可我明白她的話里話。
諸如此類的說情和打聽,我遇到過很多次,但每次都別無選擇,只能拒絕。因為,我清楚紀檢監察干部承擔著維護黨肌體健康的重要使命,一言一行都被備受關注,唯有謹言慎行,做到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拿的東西不拿,才能始終維護黨紀的威嚴。雖然很多時候,會拉遠一些本來親密的關系,會得到一些不理解甚至是抱怨,但我還是會一直保持來自爺爺的教誨,做到口穩、手穩。(沾益區紀委 黃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