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謝謝!”正在讀初二的女兒每天說的最多的話就是這句“謝謝”。坐出租車,下車時她要對司機說;去超市買東西,她要對收銀員說;在外面吃飯,她要對上菜的服務員說……我問她會不會煩,她說:“奶奶教我要講禮貌,對人謙遜有禮。”
女兒的奶奶,也就是我的母親,一位退休小學教師,今年已經70歲,為人謙遜有禮,樂于助人,一輩子沒有跟別人紅過臉吵過架。在我小時候,住的小巷中間是一條石板路,旁邊兩排木房,每家之間用竹籬笆隔開,雞鳴相間,狗吠互聞,免不了張家長李家短,三天兩頭有人為了雞毛蒜皮的事吵鬧不休。但我的母親從來沒有參與過這項“活動”,并不是我家與別家從沒有過矛盾,而是因為母親的謙遜。
記得有一次,鄰居家買了一盒叫《水仙》的錄音磁帶,在當時可是個風靡大江南北的稀罕物件。他家把音量開到最大,一遍又一遍唱個不停。母親本來就有神經衰弱睡不好的老毛病,總是被吵著精神更加不好了。而我一開始還有滋有味的邊聽邊跟著哼,但連續幾天下來也受不了了。我問母親怎么不去跟他家說別放了,母親說:“遠親不如近鄰,大家住在一起要相互理解包容。”我聽了后,思量許久,再看看那幾家因一點小事吵架后不相往來甚至見面互吐唾沫的鄰居,慢慢理解了母親。
對門那家有個叔叔因為貪污坐了幾年牢,回家后整天喝酒,喝完就打人、砸東西,媳婦和女兒常常被打得鼻青臉腫,家里也被砸得不成樣子。這個時候別人唯恐避之不及,只有母親,默默地把無家可歸的母女倆帶回家,給她們擦洗、做飯。在那個物資還極度匱乏的年代,母親把自家舍不得吃的東西拿給她們,讓她們睡床自己打地鋪,而那個整日醉熏熏的人唯有在正直謙遜的母親面前不敢胡來。母親在看到我因為少得可憐的零食被拿走而悶悶不樂時,慈愛地對我說:“你看,給妹妹一點零食她就不哭了,你是大姐姐,應該盡自己所能關心照顧妹妹。”后來,我家搬離了那個小巷,直到多年以后,母女倆只要遇到我母親,都會親熱地噓寒問暖,勝似一家人。
母親的哥哥、我的舅舅也是濕潤內斂的性格,典型的書生秀才模樣,待人有禮,說話從不高聲。幾年前,舅舅得了重病,臥床不起,母親每天從早到晚去探望照顧,舅母干脆甩手不管全都丟給了母親。我氣不過,讓母親不要去了,她只說了一句話:“他是我的親人!”后來,舅舅去世了,悲痛的母親很久才緩過氣來,舅母又患了腦梗,她又一次不辭辛苦地照顧舅母,卻忽略了自己已經年過花甲,滿身病痛。勸她多顧及自己的身體,她還是那句話:“她是我的親人!”
母親在鄉村小學任教三十多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與同事和睦相處,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對待學生嘔心瀝血,關愛有加,比對自己的女兒還要上心。她教過的學生如今遍布各行各業,有的事業有成,有的普普通通,但都有相同的一點,就是對這位慈母般的老師發自內心的尊敬和牽掛。他們知道母親從不接收禮物,于是常常會打個電話問候一聲,每當接到學生的電話,母親都會開心一整天。
被母親從小帶大的女兒,耳濡目染,傳承了母親禮貌待人、謙遜有禮的好家風。“謝謝”成了她的口頭禪,任何給予她幫助和服務的人都要對他們感謝。她在學校里遇到每一位老師都會問好,遇到清潔工也會停下來道聲“阿姨好!”一開始幾位清潔工阿姨沒有反應過來,因為從來沒有遇到過向她們問好的學生,更多的是無視,甚至有的學生還會鄙視和厭惡她們。從女兒這里,她們感受到了尊敬,幾近麻木的眼里流露出感動和贊許的目光。在女兒的帶動下,她的一些同學也像她一樣學會了尊重所有的勞動者,向給他們打飯的阿姨道謝,向辛苦執勤的保安叔叔問好,向需要幫助的同學伸出援手……女兒也因為具備謙遜有禮的好品質被學校評為年度十大“德育標兵”。
古語有云:“孝子親則子孝,欽于人則眾欽”,對父母孝順的人,子女對他也孝順;敬重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敬重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統美德數不勝數,是歷史沉淀積累的精華,要靠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傳承下去,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越來越充滿正能量。(隆陽區紀委 高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