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出生于上世紀30年代,面對苦難、艱辛,始終堅韌正直、善良平和、豁達樂觀,尤其那信手拈來,張口就出的俗言妙語,如青松古柏般扎根在兒孫心中,馨香溫潤,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
“家有萬貫,不如門口站條硬漢”
土改時,在土地里刨食老實巴交的外公,卻頂著地主的帽子冤屈而去。
三個哥哥在陸良解放前先后參加革命,早早地離開了家。兄妹6人中排行老四的母親,十三、四歲時毅然棄學,承擔起了家庭重擔,用柔弱的肩膀和外婆一起,沒日沒夜織裹腳布換洋紗,再用洋紗買回一家人賴于活命的口糧。而這點微薄的收入大部分供弟妹上學,直到念完中專和大學。
堅韌、頑強的老媽,每每和兒孫提起往事,只會平靜而又內疚地說一句:“你們的舅舅、姨娘是餓著肚子讀出來的啊!”
“家有萬貫,不如門口站條硬漢”是老媽那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許是緣于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老媽硬是將自己的五個子女供養了出來。家庭的重擔落在一人肩上,她毫無怨言,同生產隊男勞動力一樣去掙每天那封頂的10個“工分”,晚上10點后收工回家是常有的事情。靠一人的辛勞養活這一大家很是窘迫,可老媽從未動過讓子女輟學掙“工分”的念頭,常說“不讀書子孫憨,不種糧食倉庫干”“莊稼從小要薅,娃娃從小要教”。
老媽說的道理樸素、平實,在我的心里,老媽就是一條硬漢。
“沒有過不去的河,沒有爬不上的坡”
老媽也曾有過改變命運的機會。因識得些字,被公社選為婦女主任,可因地主子女的身份,經常受到莫名其妙的責難,倔強的老媽選擇了放棄。
小時候,總喜歡摸老媽脖子后面那半個拳頭大小的肉疙瘩,老覺得奇怪,為什么老媽的脖子和我們的不一樣?后來我才知道,那是常挑重擔人特有的印記。
1976年,老媽被分配到開挖南盤江一線,強壯的男勞力三五成群組成一個個小組,搭伴干了起來。婦女成了弱勢群體,看著急得團團轉的幾個婦女,老媽主動站了出來,帶著五個姐妹組成小組,分工合作,毫不示弱地干了起來。
“井水打不干,力氣使不完”。完成河道開挖任務后,筑堤護岸的任務又分了下來,各家各戶需把生產隊拉來集中堆放的石頭壘到自家負責的河段上,筑成堤壩。接著土塘整修,老媽又和成千上萬的陸良人一起長年奮戰在工地上……
老媽說“沒有過不去的河,沒有爬不上的坡”,困難只是暫時的,生活累不死人,只要肯付出,不怕苦,日子肯定會好起來的。
“害莊稼要收,窮親戚要認”
在物資短缺,啥都憑票供應的年代,填飽肚子是最大的問題。好在父親在部隊工作,每月都有一定數額的全國通用糧票和工資,勉強維持著一家老小的溫飽。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隔壁鄰居和親戚有困難時,老媽總是能拿出一些糧票、布票和錢接濟他們,那是老媽精打細算、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
父親每次出差回來,都會帶回一些本地極少見到的食物,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我最喜歡拿著小籮,或抬著小盆,按照父母的吩咐送些給左鄰右舍。這是我記憶中最快樂的時光。
“害莊稼要收,窮親戚要認”“給人一斗米,勝吃十年齋”,這是我們兄妹小時候常聽到的教誨。這種處世方式,也深深扎進了我們兄妹五人幼小的心靈。
“白米白面吃得,白錢白物拿不得”
工作之后,老媽常在我們兄妹面前念叨,“人勤地長寶,人懶地長草”,端著公家的飯碗,要把“碗”端穩啰!盡心盡力把事情做好,做人做事要對得起良心,事情人情要有尺度。要公道辦事、正派做人……
“白米白面吃得,白錢白物拿不得”,公私要分明,清白留名聲。工作近30年了,老媽的這些教誨依然不時地回響在耳邊,警醒著我。
在優良傳統文化熏陶下,世代積淀下來的“俗語”成了中國普遍家庭教育子女、傳承家風的家規,老媽是這其中極其普通的一員,嘴邊的這些“俗語”成了我們的“傳家寶”,我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老媽眼中時時閃現的憐愛和期冀的目光。(曲靖市紀委 高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