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讀《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弊x完,感覺其中很多對于我來說都是親切自然的場景,有些話更是耳熟能詳,莞爾一想,這種感覺竟是來源于外祖父從小對我們嚴苛的管教……
外祖父是一位老會計,在那個年代能識文斷字、算術記賬實屬不易,聽外祖父說,是他的父親去教書先生家打長工,才換來他求學的機會。那時外祖父讀書肯定很用功,先生的品行作派和授課方式也必定對外祖父影響深遠。所以,假期里我和姐姐回農村老家,最快樂的事是可以在田野廣闊的天地間玩耍,最不開心的事,就是外祖父對我們嚴格的“管教”。
早上是不能睡懶覺的,七點即起,雖不是黎明,但對于假期貪睡的孩子來說,真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拿著大掃帚“灑掃庭除,內外整潔”,完畢再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踩著草尖上的露珠去菜地里摘菜,準備當天的吃食。晨曦初上時,我們背對著太陽開始剔菜,菜青蟲、小窩牛被從菜葉上抖下來,慌慌張張地蠕動著逃跑。當炊煙升起,從讀小學開始就學做飯的我和姐姐已經切好了菜、潎好了米?!皥@蔬勝珍饈”,那時的新鮮肥嫰、自種自足真是遠遠地勝過了山珍海味。
老家飯桌上的規矩是很多的。首先盛飯,要先盛給長輩,要順著飯甑的邊緣慢慢刨,讓米飯在甑子中間堆成一個小山包的樣子,寓意“五谷豐登”。長輩在上座坐好端起碗,晚輩們才能動筷,要左手端碗右手執筷,食不多言,閉緊嘴嚼咽,不能扒菜翻菜,不能用筷子撈湯菜……現在想想,我的吃相不難看全是歸功于此。外祖父家里沒有剩飯剩菜的說法,“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隔頓隔夜的菜出現在飯桌上是最自然的事。
飯后,外祖父讀書看報,外祖母衲鞋墊繡花,有時也去田間地頭做做農活。外祖父讀書,讀到好段落,就會叫我們念,念完再抄在煙殼的背面,集成一沓,教誨不忘!我最喜歡外祖母做針線活,因為我喜歡畫畫,她就讓我畫,畫好了再沿著線條繡花。我也經??赐庾婺冈鯓佑盟椴碱^一層一層裱起來做鞋墊,“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那時的農村沒有什么廢棄物是隨便可以浪費的。如果聽到門外糖葫蘆的叫賣聲,我們嘴饞想吃,外祖母就去那棵大緬桂樹上摘下芳香馥郁的花骨朵,用針線串成一串一串的,拿根小棍挑著讓我們去賣,賣來的錢再去買糖葫蘆,用自己的勞動換來的糖葫蘆特別香甜好吃!
當外祖父母在田間地頭做農活,我們要么背個小竹簍去打豬草,河埂上綠篷篷的香菜水芹一片一片的,用手一扯一大把,背回去淘淘,和上米糠煮熟,喂得圈里的豬兒膘肥體胖。要么就在外祖父的指揮下用小簸箕抬土石,小筐小筐地抬去填村里那條“主要通道”——一條河埂,把埂上的坑坑洼洼填平。外祖父說:“修路搭橋是最大的善事,我們做不了大事,把路平一平也是力所能及的?!?/p>
白天勞作的時光退去,“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每天暮色漸深,外祖父就逐一檢查各門房的關鎖,“殘忍”地關了我們正看得入迷的電視機,放了老黃狗巡夜,熄燈后,小村的夜,在蛙唱蟲吟里更顯靜謐。
記得有一次,一向溫和儒雅的外祖父動用了“棍棒教育”。不是對我和姐姐,是我們的小舅。那時,小舅剛參加工作,下班沒事村里的幾個年輕人就約著打麻將。外祖父知道后,叫上外祖母,兩人一個拿掃帚一個拿棍子,氣勢洶洶地趕去把小舅“拎”了回來。后來說起,想象小舅當時是怎樣的表情和心理,我們都忍俊不已。直到現在,我們家里沒人玩麻將,我也對這東西心存芥蒂,壓根不去接觸參與。
節儉、自律、與人為善,是我們從小聽過最多的詞語,老家屋堂里掛著一幅對聯,是外祖親手書寫的“好自節儉來,惡從奢靡生”。家庭聚會大家在一起聊天時,說起誰誰誰怎么樣,外祖父就會打斷,語重心長地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不要去議論別人的長短!《朱子治家格言》我拿回去給外祖父看,他老人家說:“有點封建殘余的東西在里面,但很多還是可取呢!”
外祖母已于幾年前仙逝,外祖父每天讀書看報走路逛街,倒也精神矍鑠。節假日我和表妹們相約回去看他,小姑娘們必須先卸了妝,熱褲換成長褲,才敢出現在他老人家面前。相詢近況后,外祖父照例拿出一本書翻開:“你們幾個過來,把這一段好好讀一讀,再抄下來揣在兜里每天都看一看…… ”“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蓖庾娓笇ξ覀兊慕陶d可謂執著?。£枀^紀委 陳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