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平生意氣今何在,把得家書淚似珠。”“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幾千年來,家書都是思親寄情的紐帶,一紙家書,不足千言,卻表達著親人之間濃濃的情感,承載著一個家庭的歷史,傳承著一種質樸的家風。
我至今珍藏著一個鐵盒,里面存放的都是我在大學期間和在外地參加工作的頭幾年父親寫給我的信。雖然現在我和父親早已不寫信,但每當我感到困惑和迷茫的時候,我總會把這些信件拿出來翻看,從中找到寬慰,汲取力量。
我人生收到的第一封家書是在剛上大學的時候。那是我第一次離家出遠門,當獨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里舉目無親、當入學時的興奮勁被孤獨所吞沒時,想家的那份心情就如洪水般席卷而來,特別是軍訓時候的苦和累讓我再也控制不住情緒在宿舍放聲大哭。那時電話還未普及,我只能把對父母的思念,獨立生活的不適應……統統寫在信紙上向父親傾訴。幾天后,我收到了父親的回信,言語簡單但充滿關切,與他平日里的嚴肅沉默并無二樣。
信中,父親告訴我,他知道我剛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開始肯定會不適應,但這是人生必須要經歷的,我要學著一個人長大,學會獨立生活,無論多么困難都要克服,因為路是我自己選擇的,他相信自己的女兒一定會勇敢、堅強地走下去,并讓我不要掛念他們,說家中有他便一切都好。信只有一頁紙,但見字如面,那一刻仿佛父親就在身邊,我的心也逐漸平靜了下來,在那之后只要我想家了,就會拿出父親的來信看上一遍,然后在心里暗暗地給自己打氣加油:一定要勇敢、一定要堅強。于是,帶著父親信中的鼓勵,我漸漸地適應了大學的生活。
在大學三年里,我共收到父親寄來的12封家書,多是一些噓寒問暖拉家常的,其中也不乏鼓勵和安慰的,但惟獨有一封是嚴肅批評我的,信的內容讓我至今也難忘。那時,我正在一家國企實習,為了能順利留在公司,我聽信了一個學長的建議:給主管人事的經理送禮。于是我便寫信回家和父親說明情況,要他給我寄1000塊錢去“打點”。
一個禮拜后,我沒收到匯款單,卻收到了父親義正言辭的一封信,在信中,父親說他對我感到很失望,他教了一輩子的書,教育學生做人要誠實、本分,不能走歪門邪道,沒想到現在他的女兒也學會做投機取巧的事情了,他不會寄錢給我去走歪門邪道,我若想留下就憑自己的真才實學,若被淘汰那是技不如人,就要更加努力。
在信的最后父親還寫到:“告誡吾兒,做事要踏踏實實,做人要清清白白。”雖然最終我沒能留在那家公司,但我并未把結果歸結于父親不支持我去“送禮”,因為我知道公司最終選擇的人的確比我優秀,我技不如人需要更加努力。同時我也牢牢記住了父親告誡我的要踏實做事,清白做人,把它當做人生的信條激勵著自己努力前行。
后來我與父親的聯系逐漸被電話、微信所取代,但我依然小心翼翼地珍藏著父親給我寫的12封家書,因為我覺得,那是一段親情的歷史,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父親在信中的字字句句都是給我人生的一道道鞭策;是對我精神、人格成長上的循循善誘與悉心關懷。任憑時代如何變遷,我都要將它當成是“傳家寶”一樣給我的子女們。
在女兒出生后,我用紙筆給她寫了一封未來的“家書”。我把對她來到這個世界所帶給我的種種驚喜、感動、初為人母的感慨,以及對她未來成長的種種寄語統統寫在了信箋上。我希望她長大后,也能收到這樣一封包含著愛意的“家書”,就如當年我讀父親寄給我的家書一樣,能夠在信中感受到親情、得到鼓勵、懂得感恩,讓她明白父母給她的最大財富不是金錢,而是飽含愛意的關懷,并希望她能把寫家書這種優良的家風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書寄托一個家庭情感,體現著一種質樸的民風,也是一個國家文明的延續。一個家族的傳承不在于留下多少財富,因為財富終有耗盡的一天,但是浸透著情感的歷史不會,就如同那些那些布滿著歲月風塵的家書,雖紙已泛黃、字已模糊,卻飽含著“家書抵萬金”的真正內涵。(施甸縣紀委 吳明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