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陳玉蘭,今年八十有五,仍然精神矍鑠、神思敏捷,這一生,她將畢生的心血全部用在了相夫教子上,在我記憶里,家里的大人白天都很忙,奶奶想要教育子女及后輩,只有一家人圍在飯桌上的時候,也是她抓住時機對子女及后輩孜孜教誨的時候。
奶奶成長于解放前的殷實厚道人家,念過私塾,幼時家教極嚴,后來家境大不如前,再后來,嫁給了我的爺爺。爺爺是一名老兵,他忠誠倔強,吃苦耐勞,一心奉公,對家里的事情很少過問,家里的活計及教育子女的任務便落到了奶奶身上。奶奶一生養育了七個兒女,七個兒女,七張嘴,在那個永遠也吃不飽的年代,七張嘴絕對是一個讓人苦不堪言的數字。
在奶奶的前半生里,她是靠著借東墻補西墻的方式維持著家庭的生活開銷和孩子們的讀書費用,她和孩子們吃著沒有一丁點油腥的洋絲瓜、南瓜和各種野菜,穿著滿身打了一層又一層各種顏色的補丁衣服。但奶奶仍用棍子逼著她的七個兒女去上學,這實在讓方圓幾個村里的鄉親們感到不可思議,可有文化的奶奶懂得一個道理,“養子不讀書,如養一窩豬”,這是流傳在我們當地鄉間的一句“至理名言”。
我家在爺爺之前,沒有一個讀書人,更沒有一紙半文的家規家訓流傳下來。但我的奶奶卻極其重視家風家教,她看準家人齊齊圍坐在飯桌上用餐的機會,將自己幼時在娘家受到的家訓以及從圣賢書里讀來的修身齊家之道,日復一日的灌輸給自己的兒孫。從飯桌上的立規矩、講禮儀開始,如“吃飯不可發出聲響,不可將筷子伸進菜碟中翻撿,不可起身站立夾菜,有賓客時不可多夾好菜、禮待賓客”;到“忠、孝、禮、儀、信”,如“路遇長者當止步側身問候,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取物不經主必定是賊,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有國才有家、國恩黨恩需銘記”等等。
奶奶的家規家訓,雖然沒有成文成冊,沒有規范的詞語,但老人用引經據典、通俗易懂的方式對兒孫們講了一生,也無時不刻的以身體力行在引導著兒孫們的一言一行。奶奶現在兒孫滿堂,家里的所有成員無時不刻的在遵從著奶奶的教導,尤其是我那調皮的女兒,只要曾祖母在場,小家伙便會變得規規矩矩、有禮有節。奶奶她就是一本活著的“家規家訓”,比書本上的文字更有引導示范作用和約束力。
不久前,我回家鄉拜訪一位賢明的老者,老者告訴我,在當時的整個公社里,找不到比我家還困難的家庭,但也找不到有我奶奶身邊這么知書達理、作風正派的孩子,雖然他們穿的衣服打滿了層層補丁,雖然他們經常吃不飽,但這些孩子們從來沒有到社里的田地里偷吃過,也沒有因為貧窮而短了志氣。
現在,我依稀能想象出奶奶他們當時的生活情景,她和孩子們穿著滿身補丁卻洗得干凈的衣服,他們吃不好穿不暖但很有精氣神,他們懂禮節講誠信,以嚴謹鄭重的態度生活,以謙虛敬重的態度待人。
我想,能得到那位老者的如此評價,奶奶在家風家教上所做的努力是成功的,奶奶在飯桌上所講的家規家訓是她老人家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作為她的長孫,要將奶奶口中的家規家訓用文字進行記錄總結,留給我們自己及后輩,時時遵循,讓清白文明家風代代相傳。(騰沖市紀委 李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