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人家有種,富貴人家無根。”村里的人常說我們家有志氣,姐妹三個全都大學畢業,找到吃“公家飯”的工作。其實我們都是農村出身的窮苦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源于父母耳提面命、潛移默化的教誨。
父親常說:“‘苦’‘奮’是我們家的傳統,流在你們的血液里,無論何時都不要偷懶懈怠。”
我們姐妹相繼出生在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父母親是小西鄉油燈莊的農民。九十年代的時候,姐妹三人都在學校讀書,大姐在騰一中讀高中,我在盈水中學讀初中,小妹讀油燈完小。每個周六回到家,吃好喝好,星期天臨走時都向父親伸出三個手巴掌,笑瞇瞇地說:“爸爸,錢!”父親把賣柴、抬石頭、挖地掙來的錢笑瞇瞇地遞給我們,打發我們去學校,然后提心吊膽地準備第二個星期的生活費。
“生得起就養得起!”母親拼起命來鼓勵父親,編帽子、栽菜園、養豬、養雞。有熱心人勸說父親:“東哥,姑娘出生臉朝地,將來這些孩子都是要出嫁的,識幾個字就好,不用讀那么多書?!备赣H說,在孩子們成長的那些年我們沒有虧待過孩子,相信將來孩子也不會虧待我們。在雙職工供一個子女讀書都感到壓力的情況下,父母把我們姐妹三人供到大學畢業,僅此一點,我們就對雙親滿懷感恩。
鄰居嬸娘告訴我們,我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父母在家又舍不得吃好吃的,總是酸酸辣辣的就過一頓。好的東西留下來,攢著,等到周末回來一樣一樣做給我們吃,這幾乎是我們家的傳統了。每每聽到這樣的“匯報”,我們的眼都是潮濕的,父母愛我們。
一直記得,父親不允許我們隨意去鄰居家吃飯、睡覺、串門子,更不允許站在小賣鋪前留口水。當時農村小孩會有黏腳的習慣,跟著大人要這要那,不如愿時,還要哭哭啼啼。我們家是不允許黏腳,更不允許哭的,父親只要瞪一眼,就沒有人敢在他的后面說第二個字了。自尊,是父親刻在我們骨頭里的志氣。
在我們家,寒暑假是不得睡懶覺的。天灰灰亮,媽媽就喊道:“老大,老二,老三,起床了,起床了。起早三光,起遲三慌。喜鵲老鴰叼來,都要起早些呢?!痹缙鸬奈覀兓蛘呖纯磮蠹?,讀讀書,或者挑水、掃地、煮飯、烀豬食,或者洗洗自己的衣服,反正就是不能在床上賴著。
媽媽一生勤勞,嫁給父親的時候,家里一貧如洗。小西人有編竹帽的手藝,自尊、志氣的媽媽,起五更睡半夜扎帽子。我們瞌睡多,夜里醒來時,煤油燈下的媽媽經常還在編著竹帽,做著蔑活,那窸窸窣窣編帽子的聲音,依然清晰有力,穿透歲月。
媽媽還種菜賣錢,補貼家用。我讀初中那一年,冬夜里月亮特別明,媽媽誤以為是天亮早,帶著我們上山挑菜,準備太陽出來時挑到草壩街賣個新鮮價。山林中貓頭鷹的凄鳴聲讓媽媽拉緊了我們的手,說不怕啊。現在想想,其實媽媽也是怕的,只是爸爸在外面采訪,媽媽要裝作不怕。在大龍井洗好菜的時候,才偶有早起的人說:“還早呢,你們母女怎么不多睡一會兒?”
母親說:“叫花子沒有種——一懶就成?!睉凶之旑^,一事無成,如果懶,那就跟叫花子沒什么區別了。母親一年到頭辛苦奔波,供銷社交竹帽,幾千頂帽子順利交完,晌午都舍不得吃一個,精打細算添置家用。她操持家園,常常告誡我們過日子要積厘攢分,不要“有時一頓仗(吃光用光),無時燒火向(無錢時的囧樣)”。她與父親白手起家,熬過了生活中的無數艱辛,建起了新房,撫育三個女兒大學畢業,其中的艱難困苦,母親從來不講。父親能順利讀完黑龍江北方函授大學,并著書立說,這其中都有母親的功勞。母親是我們村中最勤勞、最受人敬重的大媽。在她的身上,有我們這個民族最本質的東西:勤苦。
在我們家,女孩子是被當做男孩子用的。跟著父親上大牛場找干柴,去標桿地鏟玉米,去河邊田栽秧、薅秧、打谷子,參與農村人的一切活路。我們昔日灑在山路上的每一滴汗珠,都變成了今天最美好的回憶。
勞動是最接地氣的成長。直到高中時,我們一家子在門前田打谷子的片段仍是村中美談。在父親的指揮下,我們把谷子在空中揮出圓弧,打在摜斗里梆梆梆響,村中人不敢相信一群姑娘也能做得這么漂亮,祝家大叔打賭似的來到田里,瞧得心服口服。時至今日,我們雖已把土地租種給別人,但那種直面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工作中是一脈相承的。
父親是農民,是云南騰沖的農民作家段培東,因創作《劍掃烽煙》《松山大戰》《怒水紅波》等作品,被譽為滇西抗戰研究專家。在寫作“滇西抗戰三部曲”的那些日子里,爬格子的字斟句酌,數百多萬字的作品,靠的是勤奮。他說耕耘是艱辛的,但“勤有功,戲無意”。
“莊稼怕慢漢”,這是田頭地腳當農民的勤奮;“待到那云路鵬程八萬里,先受了雪窗螢火二十年”,這是讀書人的勤奮。懶惰的人,“正月閑過,二月晃過,三月里頭,四月做,”這一來,人生已去了三分之一。父親說勤奮是解決人生路上一切艱難險阻的鑰匙?!坝姓l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奔液笞约和诘耐炼蠢?,父親“腳踏暗海催龍吟,筆底狂飆令虎嘯”,一生筆耕不輟。
父親是農民,先要完成一日里的農活,養活一家老小。常常夜里睡醒一覺起來寫作,窗前的燈光是油燈莊不滅的燈塔。村中生富哥起得早,每次從窗前經過,都會說一聲:“作家,天亮了,把燈關了吧?!?/p>
父親、母親以直面人生的勇氣,告訴我們,被人冷眼是因為自身的傲慢,被人嘲諷是因為自身的虛偽,被人輕蔑則是自己的無所作為。列寧說:“面包會有的。”父親說,只有勤奮才會有。如果不勤奮,再偉大的人也不會有。
人生路上多險阻,唯有苦奮能攻之。耳畔,父言猶聞。(騰沖市紀委 段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