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家里沒有什么成文的古訓家風,父母也都是老實本分的莊稼人,文化程度不高,也不曾教我一些文鄒鄒的大道理,但兒時父親“兇巴巴”的教訓,母親不厭其煩的嘮叨以及他們忙碌的身影都似潤物無聲的細雨一般融入了我的成長、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對我的人生影響巨大,我想,這就是家風的力量吧。
與人為善
小學時老師教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句話從我父母嘴里說出來就成了“不要做惡人,對人要客氣平和一點”。我記得小時候,生活條件不是很好,但是,街坊鄰里誰家有困難的時候,父母都會去看望一下,看看有什么可以幫助的,出不了錢總要盡點力,媽媽常說,誰家也不愿意出點什么事,能幫就多幫幫吧。與周圍的鄰居總是和和氣氣的,寧愿自家吃點虧也不愿與誰爭吵、拌嘴,記得奶奶在世時還因為這跟父母置過氣,覺得父母膽小怕事,明明自家有理的事卻還要處處忍讓,父親只是憨笑著說:“為這么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有什么吵呢,讓別人聽見了笑話”。而今,我家與周圍的鄰居依舊相安無事,親如一家。
“不作惡、客氣、平和”一直伴隨我長大,每當我想犯點“無關緊要”的小錯誤的時候,每當我覺得自己吃了虧想要據理力爭的時候,每當有人向我尋求幫助的時候,我都會想起父母平實無華的話語和他們身體力行的去踐行的一撇一笑。
孝老敬老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父母沒有讀過《二十四孝》《孔融讓梨》,但他們知道,上桌的第一碗飯應該先端給家中的老人,有好的東西要先給老人送去。除了給老人必要的物質條件外,更重要的是要讓老人活得開心,就像孩子一樣無憂無慮。奶奶在世的最后兩年里腿腳不便,遇上點頭疼腦熱的小毛病就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動彈。那時父母要忙地里的活計,要給我們上學的姐妹倆做飯洗衣,還要照顧床上的奶奶,家里就忙得不可開交。可是不管再怎么忙,怎么累,媽媽一日三餐都會變著花樣給奶奶做好吃的,我和姐姐只能眼巴巴看著奶奶吃完才能吃點,晚上睡前都要打盆水給奶奶擦洗身子,泡泡腳,讓她舒舒服服睡覺。后來奶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了,媽媽每天在床前端屎端尿,從來沒聽她抱怨過一句。父親力氣大,天氣好的時候會把奶奶抱到院子里曬曬太陽,給奶奶剪剪手指甲、腳趾甲,給她捏捏肩,捶捶背。雖然最后奶奶還是離開了我們,但每到過年過節祭拜先人的日子,父母都會凈手靜心,焚香燒紙,懷念他們,清明上墳也總要求一家人聚齊一起去,不能有絲毫懈怠。孝老敬老對于父母來說是所謂的“竹篾編鍋蓋,一代傳一代”,在我們的心里是“您養我們小,我們養您老”的信念,孝順是我家中永恒不變的“家風”。
勤儉節約
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姐妹倆,只有勤勞、節儉日子才能過得好,安逸享樂將一事無成。父母都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農忙時節天還沒亮就去地里干活,直到天黑才回家。家里第一次蓋房子時,為了節省費用,父母就利用勞動之余的時間推著手推車到田邊大河里淘沙回來建房用,他們能背的就背,背不了的就兩人一起抬。終于,家里新房建成了,父母像我們孩子一樣高興極了,因為我們一家終于不用再擠在破舊的老房子里聽雨聲滴答了,我和姐姐也能寬寬敞敞地睡安穩覺了。
“浪費無底洞,坐吃要山空”、“粗茶淡飯、細水長流”是父母時常講的一些諺語。多年來他們形成節儉習慣,認為衣服不破不漏干凈就行,不必有多好,有時我們不穿的還拿去穿,說是扔了可惜。用破了的床單、被套,母親“改造”后繼續用,一天吃不完的飯菜,第二天接著吃,從不允許我們浪費。
父母的言傳身教讓我從中受益非淺,而今走上工作崗位的我時刻牢記著這些看似平淡的家庭傳統教育,告誡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忘記初衷,忘記這些踏踏實實做人的道理。在未來更長的日子里,我將會把這些無形的家風家訓繼續傳承下去,讓它融入到我的血液中,沉淀在骨髓里。建設與傳承良好的家風,不單是我們立世做人的風范、工作生活的格調,更是民風社風的根基,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良好的家風有助于形成好的社會風氣,有益于建設和諧社會,讓我們把小家風匯聚成中華民族的社會風尚,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彌渡縣紀委 郭太花 楊亞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