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西部某市主城區有一個專門用來迎接領導考察或檢查的所謂“迎檢社區”,其中一間20多平方米的辦公室,4年被3家不同的區級部門前后裝修了3次,每次都花費10多萬元,但裝修好、掛了牌子之后就基本閑置。有人戲稱,所謂工作效果就體現在各部門在最基層的社區落實了一間辦公室。
誠然,推動工作落實,有時確實需要一個必要的場所,作為落實工作的載體,但如果就像文中所提到的“工作下沉變辦公室下沉”,那就不可取了。表面上看,相關工作似乎“一竿子插到底”,落實到了基層社區里,實際上卻是“聾子的耳朵——擺設”,不僅沒能助推工作,沒讓居民群眾得到便利實惠,還浪費了財力物力。
面對工作和任務,不是在如何落到實處、抓出成效上動心思,而是打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幌子,想當然地找個房間,裝修一番,再掛個牌子,擺出一副大干一場的架勢,就算是“把工作落實了”。只要能讓“領導注意”“媒體關注”就行,至于是不是群眾所需要的,到底有多大用處,與我何干?如此做派,不是在做表面文章,又是什么?這樣的干部,拿什么贏得群眾真心擁護和支持?
現實中,類似做表面文章、搞假大空的情況,并不少見。有的黨員干部工作作風不嚴不實,缺乏科學謀劃、精準落實的能力和水平,不僅急難險重之時指望不上,就連日常工作也“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等上級來檢查時能糊弄過去就行。同時,有些地方和部門落實工作的導向也存在偏差,缺乏有效的評估和獎懲機制,檢查走馬觀花,核驗敷衍了事,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不正之風的蔓延。
毛澤東同志曾深刻指出,形式主義害死人。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作風建設的深入推進,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不正之風具有很強的反復性和頑固性,反彈回潮的隱患須臾不容小覷,必須穩扎穩打、久久為功,盯緊了、防住了,在具體人、具體事上用功發力。
新風一開,萬木春來。只有大興求真務實、真抓實干之風,才能祛除裝點門面、大搞“迎檢社區”這類形式主義問題。要堅持把人民群眾擺在首要位置,以群眾需要為前進的方向,以便民利民為行動指南,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力戒形式主義,把工作做實做好。同時也要健全科學的工作成效評估和獎懲機制,真正撲下身子察實情、聽實話、求實效,該肯定的肯定,該問責的問責,樹立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讓以“迎檢”代替落實者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孟慶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