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任何一項改革辦法的出臺,都要接地氣、可操作,才能發揮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不論在哪個層級推進改革、開展工作,都要堅持實事求是,實施方案要上連天線、下接地氣,拿起來就能干,辦一件事成一件事。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怎樣落實好“三個區分開來”的要求,做到接地氣,拿起來就能干?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先進工作者,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王復蘭有一套柔性的辦法:換位思考。
如果是一名群眾,會怎么看?
人民群眾反對什么、痛恨什么,我們就要堅決防范和糾正什么!
文山市作為州府所在地,壓在全市干部職工肩上的改革發展任務相對較重,隨著脫貧攻堅、環境保護、安全生產、項目建設等領域追責問責力度不斷加大,“紅線”“底線”“高壓線”拉得越來越緊,一些干部在銳意進取和從嚴管理之間變得謹小慎微,出現了“多干多錯、少干少錯、不干不錯”的消極心態,怕擔責、不干事成為干部作風建設中的突出問題。
老百姓對這個現象最直接的評價是:現在門好進了,臉好看了,但事情也辦不成了。
2017年1月,剛到文山市任紀委書記,王復蘭就把這個“群眾的看法”放在了心上。
問題有了:觀望多、實干少。癥結也有了:顧慮重、動力弱。該怎么打開這個結呢?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提出的‘三個區分開來’,就是一把最好的鑰匙。”王復蘭說。
為此,她把心思沉下來,在吃透政策精神的同時,又悉心參考了其他地方的經驗做法,認為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為敢于擔當者擔當”,加快制定符合文山市實際的容錯糾錯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大監督執紀問責力度,讓尸位素餐、庸政懶政怠政的干部徹底消除“混日子、不干事”念頭。
如果是一名下屬,會怎么干?
方向確定之后,就需要腳踏實地抓落實。經過短時間的醞釀,班子成員紛紛拋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取得一致意見后,這項工作交給一位副書記具體執行。
任務雖然交了,但王復蘭仍有她的考慮。“如果把差事交出去就當‘甩手掌柜’,事事扭頭問下屬,這本身就是一種不擔當、不作為。”她又轉換自己的角色想:如果我是一名下屬,會怎樣來抓好這項工作?
目的是什么?鼓勵探索者,寬容失誤者,鞭策滯后者。關鍵是什么?不能喊口號,要落地好使,還要管用。難點是什么?分清什么樣的錯可以容,怎么容,怎么糾。
第一步做什么?了解基層干部的真實想法,掌握情況。第二步做什么?設計制度,完善辦法,征求意見……
隨著兩個角色的一問一答,有效行動的邏輯也越來越清晰。
但是,要讓長期從事紀檢監察工作的同志來研究容錯糾錯的辦法,無異于讓他思考把攥緊的拳頭打出去還是收回來的問題,這其中有一個天然的思維屏障。
兩個星期后,班子成員再次開會研究,否決了照抄照搬其他地方工作經驗的“拿來主義”,決定向云南省社科院“借智”。
說干就干。王復蘭打通了省社科院馬列研究所的電話。研究所恰好也在開展這方面的課題研究,雙方立刻確定了合作意向。
“凡事轉換角度,以下屬的眼光看問題,工作起來就更加切合實際,決策也能很快執行到位。現在我們都學會了這一思考問題的方法,少走了很多彎路。”班子成員這樣說。
如果是一名干部,會怎么想?
“人的理性設計總是有限的,建立容錯糾錯機制本身也是一種改革探索,但我們必須先把河里的‘石頭’摸清楚,消除趨利避害的心理,盡可能地減少試錯的成本。”王復蘭反復跟身邊的同事交流,要摸清楚河里的“石頭”,設身處地站在部門和鄉鎮干部職工的角度去想一想,他們需要什么?
為此,針對17個鄉鎮和市級部門的第一輪摸底調查開始了。基層干部職工圍繞兩個主題提出了諸多意見和建議:一是在日常監管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和矛盾,二是敢想敢干但容易出問題,需要容錯免責的事項。反饋回來的意見和建議裝滿了兩個紙箱,梳理歸并后,提出的需要容錯免責的事項達200多條。
緊接著,帶著這些問題,紀委的同志與社科院的工作人員分頭跑了兩個鄉鎮和一個社區,以及發改、環保、住建、國土、林業等部門,面對面聽取干部的心聲。
聽取意見的過程,其實也是積極營造敢闖敢試、銳意進取的輿論氛圍的過程,更是加快形成寬容失敗、鼓勵擔當的社會共識的過程。
經過框架討論、內容起草、反復修改、專家咨詢等過程,2017年5月,《文山市容錯糾錯實施辦法(試行)》經市委常委會討論通過,并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下發執行。辦法由總則、13種容錯情形和6種不予容錯的情形、實施程序、結果運用、保障機制、附則組成,共22條。
2017年8月,文山市首次啟動容錯糾錯程序。在東山鄉、柳井鄉、小街鎮、追栗街鎮、秉烈鄉等5個鄉鎮的農村危房改造過程中,有15名領導干部主觀履職盡責,但由于一些客觀原因,導致未能完成工作任務,最終被給予容錯免責。
“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經常會有‘偶然’所得,也在不斷催促著我要把該干的事干好。”王復蘭說,最近中央出臺了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目的是激勵大家見賢思齊、奮發有為,我們要不負這個偉大的時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和擔當,把中央的決策部署轉化成一個個具體的行動。(何詠坤 王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