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工作以來,洱源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強化組織領導,狠抓工作落實,順利完成監察體制改革各項任務,全縣監察監督工作有力、有效、有序推進。
監察監督實現全面覆蓋。通過整合行政監察、預防腐敗和檢察機關查處貪污賄賂、瀆職侵權、預防職務犯罪機構和人員,全縣反腐敗的工作力量更加集中,配置更加合理,目前已初步建立起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察體制。改革后,縣紀委、監委機關共設12個內設機構,其中執紀監督和審查調查部門達到9個,執紀監督和審查調查部門人員編制數占機關人員編制總數的60%,力量配備得到進一步強化;全縣監察對象8027人,較改革前增加6301人,實現了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解決了改革前監察范圍過窄的問題。完善派駐機制建設,統一設置15個派駐紀檢監察組,監督覆蓋62家縣級部門,按照授權依法履行監督、調查、處置職責。
治理效能轉化成效初顯。發揮縣紀委、監委合署辦公的優勢,按照黨章黨規和憲法監察法的規定,全面履行監督執紀問責和監察調查處置職責,實現黨內監督與國家監督、黨的紀律檢查與國家監察有機統一,切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今年以來,全縣紀檢監察機關共受理群眾信訪舉報73件;立案查處違紀違法案件19件29人,其中鄉科級干部8人,農村黨員13人,其他人員4人;給予開除黨籍處分3人、黨內嚴重警告處分6人、黨內警告處分2人,政務記過處分3人、政務警告處分1人。在調查處置工作中,探索建立了監察機關與公安、稅務、審計等部門的聯動協作和相互配合機制,在證據收集、案件突破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力推動了監察調查工作進程。
服務保障發展能力得到提升。縣紀委、監委認真履行監督這一首要職責,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州縣黨委政府重大決策部署,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找準職能定位,聚焦主責主業,對公職人員依法履職、秉公用權、廉潔從政從業、道德操守等情況實施監督,有力助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今年以來,全縣紀檢監察機關圍繞洱海流護治理、脫貧攻堅、招商引資、提升城鄉人居環境、旅游市場秩序整治等重點工作開展監督檢查200余次、發現問題390余個,共問責鄉科級干部12名。通過“五級聯動”監督平臺受理群眾訴求1998件,脫貧攻堅訴求688件,切實保障群眾的正當權益。
隊伍自身建設得到加強。始終把鍛造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干部隊伍放在重要位置,機關政治建設、能力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得到全面加強。牢牢把握“兩個維護”這一根本政治任務,自覺把“兩個維護”落實到紀檢監察工作全過程,貫穿到巡察監督、監督檢查、執紀調查、問責處置等關鍵環節,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調整優化機關黨組織設置,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穿黨員教育工作始終,不斷提升黨員干部運用新思想分析、研判、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主動把紀檢監察干部放到全縣干部隊伍建設大局中培養鍛煉,著力培養紀檢監察工作的“行家里手”和服務改革發展的“多面手”,積極拓寬紀檢監察干部成長進步的渠道。堅持打鐵必須自身硬,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有針對性地開展警示教育,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強化日常監督管理,不斷完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有效防止“燈下黑”。(李仁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