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巍山縣紀委在對某單位進行節日福利發放檢查過程中,偶然發現其存有兩份“2017年中秋節節日福利發放簽名冊”,雖然發放物品一模一樣,但職工簽字筆跡卻都略有不同,看得出是完全不同的兩份表格。
檢查組成員馬上警覺:這很有可能是利用中秋之機,超額違規發放福利。本來嘛,一個中秋節,怎么“發了”兩次完全一樣的物資,而且兩份物品加起來價值已經超過了規定金額。
檢查組隨即向該單位主要負責人及財務人員提出函詢,通過了解,原來是出納一時粗心大意,在制作2018年發放名冊時,復制了去年的表格,甚至忘了修改年度,而簽字領取2018年度福利的職工也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才導致出現了兩份一模一樣的“簽名表”。單位職工表示并未超額領取福利,而單位隨之提供的發票和記賬憑證等各項材料也證明了這一情況。
如果未經詢問,直接發出檢查通報,或將其作為問題線索移交,一方面不咎于鬧了個笑話,更重要的是打擊了領導干部的工作積極性,還給執紀審查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費。
這種“疑似”違紀,經函詢后“真相”大白的情況,在巍山縣紀委所開展的監督檢查中屢見不鮮。例如,在對全縣大額餐飲、消費發票篩查過程中,縣紀委發現某鎮中心校在大理市某超市開具了5張發票,金額合計為40余萬元。縣紀委當即向該鎮中心校發出函詢通知書,要求其就此事項作出詳細書面說明,并附上相關材料。該鎮中心校很快便送來了情況說明及證明材料,原來,該鎮中心校負責全鎮中小學營養餐采購任務,而大理市該家超市正是此項營養餐計劃的中標方,5張大額發票均用于同學們的營養餐采購了。
又如縣紀委于今年“五一”期間開展明察暗訪時,發現某單位連續數日向同一家餐飲公司開具了5張大額餐飲發票,共計1.6萬余元,該單位攏共也就二三十名干部職工,疑似超范圍超標準接待,檢查組當即發出函詢通知書。收到的情況說明和證明材料讓大家恍然大悟,原來該單位在3月份組織了全縣10個鄉鎮的專業技能人才進行業務培訓,計算下來,每人每天就餐標準還不到30元,完全沒有超出標準。本該“興師動眾”的紀律審核,隨著這一紙函詢,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而紀律規定不可侵犯的同時,也增添了一些情味。
監督是紀委監委的第一要責,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新組建的執紀監督部門與派駐(出)機構、巡察機構更加緊密而廣泛地開展監督檢查;同時,全面從嚴治黨被不斷引向深入,監督的力度和精度空前加大。監督檢查成為了主動發現問題線索的“前哨站”,給執紀審查提供了準確有效的信息。其中,作風紀律檢查更加是“前哨站”中的“偵查尖兵”,而檢查通報則給被檢查單位“繪制”了一副重點問題部位“畫像”。然而這幅畫像的準確性和真實性有時也受種種主客觀原因影響。函詢就恰似監督檢查與通報曝光之間的一道伽馬刀光線,也是與執紀審查中間的一道過濾網,以簡單快捷篩除了明顯帶有不確定性的問題,既節約了審查成本,又避免未經核實便形成通報,造成“一錘子買賣”。(巍山縣紀委監委 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