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為人父母者,總是“望子成龍”。優秀的父母善于樹立良好的家風家規,教育引導兒女成才,即便是他們長大成人后,仍會堅持用言傳身教,改正兒女的錯誤,影響其為人處世,有時候雖然只是一件看上去很小的事,但或許就能因此改變他們的人生路程。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任相國叫田稷子。有一次,他回家將黃金百鎰獻給自己的母親,田母十分詫異,忙問他為相三年,俸祿不該這么高,這些財物是怎么得來的。田稷子不敢隱瞞,只得承認是部下送的。
田母聽了非常生氣,訓斥兒子道:“吾聞士修身潔行,不為茍得。竭情盡實,不行詐偽。非義之事,不計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意思是為士者應當潔身自好,言行一致,不行不義之事,不取非理之利。田母進一步申述,為官者更應廉潔公正,盡力竭能為國服務,你失去了廉潔,就稱不上忠誠,也遠離了孝順。最后,田母說道:“不義之財,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命令兒子離開自己。田稷子慚愧不已,立即將黃金退了回去,并向齊宣王請罪。齊宣王明白了此事始末后,很贊賞田母的高尚情操和教子義舉,赦免了田稷子的罪。
三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孝子叫孟宗,他在吳國出任望江鹽池司馬,專門管理鹽政和漁政,政績斐然。有一次,為了孝敬母親,孟宗自己結網,下水捕了些小魚,精心制成魚鲊,裝入壇子請人捎回家中。但他的母親卻沒有享用兒子的孝心,而是原封不動地退了回去,并捎信給孟宗:“你身為主管漁鹽的官員,領著國家的俸祿,卻不知避免濫用職權的嫌疑,這已是貪欲萌芽!你須知為官清廉即是孝,我盼你引以為戒,盡職盡責啊。”孟宗看了母親的信,心中深感不安,隨即將魚壇沉入池中,從此更加兢兢業業、慎獨慎微、守廉不懈、奉公愛民,得到百姓的好評。
田母見子犯錯,對其當頭棒喝,在關鍵時刻把兒子拉回了正道。孟母更高一籌,從細節中看到隱患,并通過諄諄教誨給兒子打了一支“預防針”,防患于未然,最終使兒子一生都堅持崇廉尚潔。兩位母親用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為兒子把好了廉關,不愧為賢母的典范。(蔡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