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應之曰:“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
——《訓儉示康》(北宋·司馬光)
■譯文
許多人都把奢侈浪費當成是一種光榮,但我卻在心里獨自把節儉樸素看作是一種美德。別人都因此譏笑我固執、不夠大方,可我不認為這是什么缺陷。面對眾人的譏笑,我是這樣回答他們的;“孔子說‘與其不謙虛,寧愿固陋’;又說‘因為儉約而犯過失的,那是很少的。’又說‘有志于探求真理但卻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不如別人為羞恥的讀書人,這種人是不值得跟他談論的。’古人把節儉作為美德,現在的人卻因節儉而相互嘲諷,認為這是一種缺陷。嘻,這是多么奇怪的事!”
■解讀
這段話選自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所著的《訓儉示康》。這是司馬光寫給其子司馬康的,緊緊圍繞著“成由儉,敗由奢”這個古訓,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切身體驗,旁征博引許多典型事例,對兒子進行了耐心細致、深入淺出的教誨。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一生都把節儉樸素當成一種美德,并大力倡導節儉樸素,反對奢侈腐化,這種思想在當時封建官僚階級奢靡流俗中,無疑是具有巨大進步意義的。
而在今天看來,司馬光對節儉樸素的崇尚和追求,也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從很多腐敗案例中不難發現,不少黨員干部違紀違法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閃現出奢侈浪費的“影子”:有的領導干部把住豪宅、穿名牌、開好車當成一種人生追求,久而久之把公權當成攫取私利、滿足私欲的“工具”;有的領導干部非一等艙不坐、非洋酒不喝、非山珍海味不吃,吃壞了身體,也吃壞了風氣。正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是一種習慣,是一種美德,是我們每一位共產黨員應該長期堅持的政治本色。黨員干部當學習司馬光的“獨以儉素為美”,把勤儉節約植根于內心、外化于行動,做一個不貪圖享受、腳踏實地的人,做一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人。如此,才不負共產黨員的稱號。(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