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居委會辦事,順便查詢了這些年領取的國家補助,每一筆都很清楚。對于不識字的人,機器還會‘讀’給他聽,真是方便極了。”1月2日下午,在富源縣勝境街道四屯社區,小井灣村村民張會云高興地說道。
讓張會云贊不絕口的是擺放在四屯社區門口的“智慧紀檢·富源縣陽光監督平臺”終端查詢機。這樣的機器,目前已在富源縣36個村委會(社區)及政務大廳等多處安放,方便群眾查詢使用。
“建立這個平臺的初衷和目的,在于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壁壘,通過‘一站式’公開吸引群眾參與監督,通過大數據比對精準發現問題線索,讓監督插上科技的翅膀,扎緊制度的籠子,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富源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汪麗說。
據悉,自2017年9月上線運行以來,富源縣通過陽光監督平臺發現和糾正各類問題2406個,追繳違規領取資金120余萬元,避免976.2萬元資金錯誤發放,教育和懲處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259人,取得了“監督覆蓋更寬、線索來源更廣、執紀問責更準、群眾滿意度更高、人力物力更省”的成效。
群眾身邊的“公開欄”和“監督哨”
2017年以來,富源縣聚焦基層公職人員微腐敗和廣大人民群眾獲得感兩個重點,巧用大數據優勢,由縣紀委監委牽頭組織,各縣級職能部門和鄉鎮(街道)各司其職,探索建設了“智慧紀檢·富源縣陽光監督平臺”。
該平臺由前臺和后臺構成,前臺立足于“全面公開”和“接受監督”,由全縣各部門和鄉鎮(街道)負責,及時錄入本單位相關數據,對涉及的惠民政策、項目、資金、工作動態等進行全面公開。群眾可通過終端觸摸查詢機、富源紀檢監察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富源督察督辦手機APP等多種方式,實現方便快捷或足不出戶訪問平臺。
記者通過實際操作了解到,前臺首頁共有“政策早知道、項目你關心、資金你清楚、脫掉貧困帽、管好村家當、我在做什么、檢驗我成效、你說我來辦、紀委在行動”9個模塊。其中,“政策早知道”模塊由全縣24個縣級相關職能部門對126類175項惠民政策進行梳理,以通俗易懂的形式進行公開;“管好村家當”模塊公開各村委會(社區)集體的“三資”情況,既包括辦公樓等大型資產又細化到每一個桌椅板凳;“你說我來辦”模塊則受理群眾的業務咨詢、意見建議和投訴舉報等……
“村里那么多資產資源是怎么管理和經營的”“老李跟村干部關系好,會不會比我們多領補貼”……曾經,這是不少群眾會有的疑問和猜忌。“有了陽光監督平臺,老百姓類似的疑惑和猜測都可以查得一清二楚,這就‘給了群眾一個明白,還了干部一份清白’。”勝境街道四屯社區黨總支書記李偉說。
當前,集信息公開、投訴處理、監督執紀、數據分析等功能于一體的陽光監督平臺,正逐步成為群眾手掌上或家門口的“公開欄”“監督哨”。
違紀問題“易發現早處理見效快”
建立平臺只是手段,發現問題并及早糾正和處理,確保公職人員秉公用權才是目的。據悉,陽光監督平臺的后臺由富源縣紀委實際運用,通過調用各部門錄入的資金、項目等信息,采集監督對象及其親屬、房產、車輛等內容,建立問題自動對比模型,實現違紀問題易發現、早處理、見效快。
平臺上線運行后,對富源縣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副主任、陽光監督平臺負責人郭龍飛來說,每天首要的任務就是登錄后臺,查看有無異常信息,并對這些信息認真甄別、分類處理。對屬于紀檢監察業務范圍外的異常信息,交由相關職能部門進行處理,縣紀委監委適時跟蹤督促,防治不作為、亂作為;屬于紀檢監察業務范圍內的問題線索,直接移送縣紀委監委案件監督管理室,按相關規定進行直查直辦、交辦督辦,做到有貪必反、有腐必查。
2017年11月18日,陽光監督平臺通過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發放信息與死亡人員信息進行比對,發現大河鎮銅廠村委會村民王某于2015年10月17日死亡,但他的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仍在領取中。信息異常報警后,富源縣紀委及時向縣民政局進行了交辦核實。經核實,確定王某已死亡,截至2017年9月,其女婿范某違規領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5956元。在大河鎮、縣民政局的督促下,最終范某將違規領取的補助全額退還,上繳財政。
“過去,有些問題群眾很難發現。即便發現并舉報了,我們查證起來也很費時費力。通過平臺透明、徹底、永久的公開,群眾監督更有力,我們監督執紀也更精準。”談起平臺發揮的重要作用,富源縣紀委監委某紀檢監察室負責人感慨地說。
原來,2018年6月,有群眾在陽光監督平臺上看到老廠鎮一村委會違規用公款購買野雞、白酒等物品的報銷發票后,隨即向富源縣紀委監委舉報。縣紀委相關同志通過調取該村在陽光監督平臺上公開的票據,進行認真核實、比對,很快確認群眾舉報的問題屬實,按干管權限交由老廠鎮紀委對相關責任人進行黨紀立案審查。最后,該村黨總支書記李某、村委會主任龔某分別受到黨內警告、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現在,我們的問題線索來源除常規的信訪舉報渠道外,還有不少來自后臺的信息自動比對預警和群眾的廣泛投訴舉報。這不僅改變了被動工作的局面,而且讓我們的監督更嚴密、執紀更精準。”富源縣紀委副書記、縣監委副主任楊峰說。
提前預審防資金“跑冒漏滴”
為有力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確保全縣順利脫貧摘帽,2018年,富源縣在開展扶貧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中,著重加強對農村危房改造、城鄉低保等民生資金進行清理整治。在這些民生資金未發放時,相關部門將擬發放名單上傳到陽光監督平臺系統中進行預審查、把關。通過平臺后臺信息數據的自動比對,共發現異常問題信息765個,經相關部門調查屬實的718個,已全部按規定作“剔除申報名單、不再發放資金”處理,避免了976.2萬元民生資金錯誤發放。
“平臺建立時,我們花了近半年時間加班加點核實、比對、錄入數據和相關資料,一度覺得很‘麻煩’。但現在理順后,平臺為我們省去了大量的人工業務。”富源縣民政局辦公室副主任鄭莉瓊說。“民政局涉及的民生資金眾多,過去常規的村組申請、鄉鎮初核、縣級審定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有了陽光監督平臺的資金預審,不僅有效避免了資金的錯誤發放,降低了業務人員蒙冤‘犯錯’的風險,還極大地減少了人情關系的干擾。”縣民政局副局長方嵐說。
富源縣老齡辦主任趙家順也對陽光監督平臺豎起大拇指。“陽光監督平臺運行以來作用十分明顯,通過平臺提供的異常線索,我們共追繳2017年全縣范圍內違規領取的高齡老人生活補貼11.04萬元。”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隨著宣傳發動的深入和實踐成效的提升,陽光監督平臺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目前訪問量已超過100萬人次。“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懲防基層腐敗任重而道遠。下一步,我們將以被省紀委監委列為試點為契機,認真總結完善,不斷提升改進,重點在充實數據信息、擴大平臺覆蓋面、提升群眾參與度及做好監督‘后半篇’文章上下功夫,讓平臺的優勢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的權力運行更規范廉潔,群眾正風反腐肅紀的獲得感更強。”汪麗說。(刀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