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年夜飯在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有著獨特的味道。
程汝明是在毛澤東家干了22年的掌灶人,他對毛澤東家的年夜飯有很多記憶。在他印象中,毛澤東對飯菜沒有太多的要求,對飯菜的擺放也沒有講究。毛澤東愛吃紅燒肉,這道菜,年夜飯里自然少不了,其次是魚頭豆腐。蔬菜中,毛澤東喜歡吃莧菜、空心菜、小白菜、蓮藕,有時就要一盤野菜——馬齒莧。毛澤東一輩子愛吃粗糧、雜糧和青菜。關于年夜飯,程汝明印象中最“奢侈”的菜,只有一個羅漢大蝦。倒是有幾次除夕晚飯,毛澤東都吩咐把中午的剩菜端上來。
領導人的年夜飯并不是滿桌的珍饈佳肴,更多是家鄉熟悉的味道。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有少數人丟掉了“吃”的初心,“飯桌”離家越來越遠,陷入“剪不斷理還亂”的人情世故中。習近平總書記提醒黨員干部:“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一句簡單話語的背后,是對生活本真的體悟。其實,不少人在推杯換盞、觥籌交錯后,味蕾總會憶起家中的那一口粗茶淡飯,懷念全家圍爐的時光。回家吃飯,是最踏實的幸福,也是最能入心入胃的幸福。
家和親情,構筑起了我們須臾不離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在走紅網絡的短片《啥是佩奇》里,過年時,爺爺除了帶給孫子用鼓風機制作的“小豬佩奇”外,蛇皮口袋里裝的都是“家的味道”——蘑菇、大棗、核桃……近日,重慶一位爺爺扛著可以為紅薯保暖的膠缸走了10里山路,只為讓孫女過年吃上心愛的烤紅薯。這些樸素的食物,承載著厚重的情感。家的味道,是愛,是團團圓圓、幸福滿滿的家宴。
對于最重視傳統文化的中國人來說,從寒風刺骨到青山綠水,從艷陽高照到冰天雪地,有人為回家過年穿越了大半個中國,或許只為在大年三十吃上那頓團圓飯。這頓最溫暖、最柔情的年夜飯里,照見著父母眼角的皺紋,照見著兒時單純的歡喜,照見著對故鄉的依戀……成為每個人內心揮之不去的鄉愁。眼下,物質生活早已今非昔比,但年夜飯的儀式感和重要性,非但沒有被沖淡,反而更加凸顯了。
快過年了,一定有人正天天掰著手指頭算呢——算你歸家的日子!愿你在熱氣騰騰的團圓飯里,賡續著歲月里最真實、最溫暖的故事。(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