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師宗縣雄壁鎮小黑納村地處高寒山區,過去這里交通極為不便,山貨運不出去,老百姓生活很苦。幾個自然村中,尤以大黑納自然村最為貧窮,這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淵,老百姓稱之為“椅子窩”,還編了一句順口溜:“住在一個椅子窩,周邊刺蓬茅草坡,出門走路泥坑多,大雨來了怕滑坡,提心吊膽在心窩。”
“要脫貧致富,還是得先修路。”去年3月,我和同事們來到小黑納村駐村扶貧,與當地村干部研究脫貧計劃時,大家都認為最緊迫的事還是打通連接大山內外的路。
在選定的線路上反復丈量、勘察,組織召開村民小組會議和村民大會廣泛聽取意見,邀請交通工程技術人員深入實地勘察論證后,我們最終確定了施工方案。
可修路的錢咋辦?比沒技術更棘手的問題是沒錢。
“機關凡能壓減的行政性經費再壓減20%,力爭湊足60萬元作為項目啟動資金。”駐村扶貧小組向所在部門反映后,市人大機關領導表示。隨后,機關干部職工和離退休老干部也自發組織起來捐款。
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市、縣、鄉三級相關部門共同努力下,最終籌集到196萬元,工程如期啟動了。為了保證資金安全,我們專門聘請村中威望較高的10名老黨員全程參與監督,定期在會上通報和公示資金使用情況,主動接受群眾監督。此外,還不定期組織村、鎮、縣工程技術人員對修建路段進行抽查檢查,確保工程質量。
開工沒多久,我們卻又犯了難——規劃線路上要砍伐一部分核桃樹,這可是當地群眾唯一的經濟來源。
正在發愁之際,大黑納村村民小組長海中平找到我們:“扶貧工作組一心一意幫我們修路,就是為了我們村能脫貧致富,有舍才有得,我們愿意把規劃線路上的核桃樹砍了。”第二天,村民們自發來砍樹。不僅如此,村民們干完農活后還主動帶著工具來幫忙修路,他們說:“修自家的路,不給工錢也要來!”
就這樣,經過四個多月奮戰,總長4公里的山路修通了,縣里的公交車開到了家門口,城里的生意人也把買賣做到了村里。
腳下走的路修通了,脫貧致富路又如何打通呢?
“實現長遠發展,還得靠產業。”我們研究認為,小黑納村屬高寒山區,當地農作物以包谷、馬鈴薯為主,適宜發展種植、養殖業。為打開產業扶貧渠道,扶貧小組多次到某養殖集團推介小黑納村的自然資源優勢,爭取他們的專業支持。最終,該養殖集團答應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小黑納村委會注資60萬元,籌建年出欄3600頭的生豬養殖基地,解決36戶82人的就業問題。
針對小黑納村外出務工青壯年較多、文化程度不高的情況,我們舉辦了電焊、電工操作、室內裝潢等培訓班,對年輕人開展技術培訓,再將他們推薦到企業就業,并建立務工人員聯系卡,幫助他們解決務工中遇到的問題。
有了產業,有了技術,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思路更寬了、信心更足了。有的農戶因地制宜發展起了紫山藥、烤煙和林下養殖等特色農業。為拓寬農產品銷路,我們又協調相關企業在小黑納村建成電商便民服務站,提供互聯網代賣服務,90多戶村民受益。
如今,小黑納村連片易地搬遷房拔地而起,村民房屋煥然一新,各自然村內主干道全部硬化,路燈、文化活動室、廣場等設施設備一應俱全,自來水也安裝到戶,小山村打通了長遠發展的致富路。(何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