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大田鄉中團村在修建扶貧路中出現的“拐彎變道”問題受到關注。據媒體披露,中團村黨支部書記余瑞蘭把村里的扶貧路修到自家豬場,總長116米,違規使用扶貧資金13920元,而這個扶貧項目結束時卻有4戶村民的入戶道路沒有硬化。最終余瑞蘭“聰明反被聰明誤”,被給予撤銷黨內職務處分。這種假公濟私、以權謀私的做法,嚴重侵害群眾的切身利益,造成了惡劣影響。
無獨有偶,江西省大余縣浮江鄉山南村村支書邱萬祥,擅自把村里的扶貧路修到了自家果園,占用硬化資金16174元。在這兩起案例中,雖然相關當事人均受到了嚴肅處理,但不能小看扶貧路“拐彎變道”折射出的深層次問題。如果不高度警惕,嚴加監管,“拐”的就是扶貧政策的落實,“變”的就是群眾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扶貧路不僅是保障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更寄托著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期待和希望,不能讓渾水摸魚,借扶貧之名損公肥私者鉆空子、撈好處,影響貧困群眾的利益。扶貧路變成某些村干部家門口的“福利路”,這其中,固然有基層干部紀法意識淡薄、宗旨意識缺失的原因,也和有關方面監督不給力、監管不到位不無關系。面對扶貧項目資金這塊“香餑餑”,監管的“懸空”助長了某些村干部以權謀私的膽量,讓扶貧路這個民心工程“拐彎變道”變成了“寒心工程”“民怨工程”。對于此類問題,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決不能讓群眾的脫貧路、致富路成為個人的“福利路”。
案例通報了,不能一看了之。應該堅持以案為戒、以案促改,全面排查審視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緊盯重點領域、重要崗位、關鍵環節,緊盯行政審批、項目管理、資金安排等廉潔風險點,把以前“跑冒滴漏”的地方一個個堵住,確保扶貧項目資金真正用在貧困群眾的身上。紀檢監察機關要加大對扶貧領域的監管力度,緊盯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等重點工作和關鍵環節,一刻不松、一寸不讓、一步不退,確保扶貧項目及專項資金在陽光下運行。同時,對那些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虛報冒領、貪污挪用、截留私分、揮霍浪費扶貧資金等侵害群眾利益的黨員干部,要堅決一查到底、決不手軟、決不姑息。(丁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