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我出生在滇東北的一個苗族寨子,這里是洛澤河峽谷,山谷縱橫,地勢險要,交通全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我8歲時,到距離寨子3公里外的鄉中心小學讀書,從寨子到學校要順著一道山梁往下走,走到一條大路,這條大路我們這里一直叫它“鐵路”,不遠的地方還有用大石頭砌的橋墩。沿著這條“鐵路”再走1000余米,就到了我小時候就讀的學校。
那時的我,沒有見過鐵路,也不知道鐵路是什么。后來我在課本上看到鐵路的樣子,還看到了火車。記得有一次,因為下大雨,父親來學校接我放學回家,在經過“鐵路”的時候,我就問父親,這條鐵路為什么和我在書里看到的鐵路不一樣?父親急沖沖地催我趕路,說到:“山上隨時都會有落石,快走!還有寨子旁邊的那條溝下大雨就會發洪水,我們要乘洪水來之前過了那條溝。”到了家里,父親才跟我說,這條鐵路是50年代開始修的,聽說是因為蘇聯專家撤走了,就沒有修了?!鞍ィ∪绻K聯專家不撤走,這條鐵路早開通了,我們這個地方的交通就不會這樣落后了。”父親自言自語地說道。
從小學到初中,我一直在這條“鐵路”來回走了9年。于是,這條“鐵路”一直成為我的心結。后來,我畢業分配在本鄉工作,通過翻閱資料,才知道這條“鐵路”從計劃到建成通車足足用了一百年的時間。20世紀初,云南就組建了官商合辦的“滇蜀鐵路公司”準備開發這條鐵路,當時稱為敘昆鐵路……
新中國成立后,于50年代年開始規劃內昆鐵路,并順利地開始勘察和建設,工程從南北兩個方向開始進行,直到60年代,北段內江至四川安邊,南段貴州梅花山至昆明已建成通車??墒堑搅?962年,蘇聯撤走了專家,內昆線停工,致使云南昭通境內的路段未能建成。到現在,昭通的崇山峻嶺和大峽谷中還隨處可見當年留下的橋墩和遂洞。
內昆鐵路,北起四川內江,南至云南昆明,全長800多公里,橫跨烏蒙山脈,從海拔300米的地方爬升到2200米以上,然后又降到1800米的昆明,施工難度為鐵路史上所罕見。2001年,內昆鐵路全線開通,這條讓昭通人民等了一百年的鐵路終于建成通車,鐵路是在村外幾公里改道修建,沒有沿用老的路線了。
我最熟悉的,是家鄉的路,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家鄉的交通變化。21世紀初,隨著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視,村里的那條“鐵路”被修成了寬闊的公路,與通往寨子的公路連接。如今,寨子的公路已經硬化,公路邊還建起了防護欄。
撫今思昔,通過家鄉路的變遷,我深切體會到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家鄉的巨大變化。如今的家鄉,鐵路貫通南北,村村寨寨通了硬化路,宜昭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中。我國"八縱八橫"高鐵網的第8縱渝昆高鐵將從家鄉通過,屆時將實現1個小時到達省城昆明,到直轄市重慶也只需要1個多個小時。
現如今,無數了不起的高鐵路、高速公路和大橋在神州大地鋪就了萬里通途,中國在鐵路、公路和橋梁方面創造了輝煌成就。鐵路、公路、橋梁建設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看歐美,九十年代看日本,二十一世紀要看中國,中國路橋建設技術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我在想,當年撤走的原蘇聯專家,如果能看到當今中國修路架橋的領先技術,他們會怎么想?
時光記載久遠,歷史印證了變遷。祖國70年篳路藍縷的艱辛與輝煌告訴了我們什么叫“艱難困苦,玉汝于成”。40年改革開放的探索與開拓,如《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所說:“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輝煌來之不易,啟示彌足珍貴。70年的風霜雨雪,歷經苦難坎坷,祖國在歲月的長河中,一步一步,走出了中華大地的滄桑巨變。改革開放的春風,敞開了大門迎來資本,西方思潮如洪水般沖進中國。一部分黨員干部思想懈怠了,忘記了紅色先輩們的傳統,忘記了黨的宗旨?!盎觑w萬里,盼歸來,此山此水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道出來了國家領袖對紅色先輩們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傳統的贊美,同時也是對黨內現狀的憂思。黨的十八大以來,“老虎蒼蠅”紛紛落馬,百姓拍手稱快,群眾的獲得感日益增強,國家的未來充滿希望,人民的內心充滿光明。
黨的十九大對我國未來發展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我們要把個人追求融入到波瀾壯闊的國家和民族事業中,始終與黨和國家的發展同向同行,以更加堅定的國家情懷、更加高遠的理想追求、更加執著的報國信念投身祖國各項事業。如此,我們的“路”才會越來越寬闊,百姓的日子才能越過越紅火?。ɡ罴t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