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隊長,我們養殖基地的第一撥1500頭生豬已經全部出欄,36戶貧困戶每戶分5400元,集體剩19.3萬元。第二撥1800頭生豬等疫情好轉就出欄,看眼下行情,收入肯定比第一撥還要好……”日前,云南省師宗縣雄壁鎮小黑納村黨總支書記許家書打通了一個電話。
許家書口中的“何隊長”,就是正在市里忙疫情防控的曲靖市紀委監委駐市人大機關紀檢監察組的二級調研員何繼成。
小黑納村屬高寒山區,沒有水田,農作物主要以玉米和土豆為主,脫貧難度大。兩年多前,老何和其他幾個駐村扶貧隊員經過多方考察論證一致認為,發展養殖業是比較適宜小黑納村的脫貧路子。可等他們在村里征求意見時,大部分群眾卻并不買賬。
“有國家政策扶持,有企業技術指導和保底價收購,飼料統一配送,糞便發酵后立即裝袋變現,這明明是穩賺不賠的生意,群眾咋就不同意呢?”駐村扶貧隊員們的熱情一度降至冰點。
駐村扶貧隊員一家家上門走訪、調查了解,原來村民對前幾年村里搞養殖的幾個大戶賠光了多年積蓄心有余悸,覺得發展養殖就是個賠本買賣。
“先嘗試‘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嘛!”在扶貧工作隊報告工作時,市領導的一句話點醒了何繼成。
但要引進實力強、效益好的企業到小黑納村投資可不是一件容易事。隊員們在市農業局的大力協助下,多次自費到考察認定的某養殖集團西南總部上門推介游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懈努力,由上級專項撥款100萬元、養殖集團公司注資60萬元、全村3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小黑納村生豬養殖基地竣工投產了。
讓村民和駐村扶貧隊員都沒想到的是:第一撥生豬出欄就凈賺38萬元!
“我們今年打算擴大養殖規模,采取村集體出資、銀行貸款、群眾入股等方式籌集資金,擴大養殖基地和烤煙合作社規模,再新建一個黃精種植合作社。”嘗到甜頭的許家書談起今后的打算,電話里洋溢著滿滿的自信。
“你們這么個有16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小村,搞這么大的規模,資金周轉得開嗎?去年生豬出欄時正趕上價格大漲,碰了個‘好運氣’,今后價格走向可不好說哦!”老何打斷許家書的話,提醒道。
“沒問題!接替你們的駐村干部已經帶著我們與養殖集團公司簽訂了連續3年包保價全部收購合同,去年成立的種植合作社集體收益10.31萬元,47戶貧困戶戶均收入5700元;烤煙合作社帶動82戶貧困戶受益,戶均收入9000元……”
脫貧攻堅是干出來的,只要真心干事,就能得到回報。老何還記得組織剛派他到這個只有4個村民小組的小黑納村時,全村沒有任何產業,村集體沒有1分錢的家底。而如今,小黑納正由脫貧村向美麗鄉村邁進。“等戰‘疫’徹底勝利,我們就去看你們……”老何說。(梅思聯 伍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