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我國第15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文化遺產是傳承國家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的珍貴資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大眾美好生活過程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雕,中國傳承最為久遠的技藝之一。圖為云南省石雕傳承人張海的徒弟正精心地對新雕刻的石英砂巖石鍋進行打磨。(劉波 攝)

洱源縣享有“白族嗩吶藝術之鄉”美譽,“嗩吶樂”世代傳承,其樂曲豐富、應用廣泛、形式多樣、技藝高超。(年耀紅 攝)

哈尼族傳統刺繡圖案精美、繡工精細,凝結著哈尼人民的情感和智慧。農閑時刻,哈尼婦女聚在一起,傳承和發揚傳統刺繡文化。(陳雄華 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傣族象腳鼓舞”傳承人朗四耐心地用砂紙批灰、打磨,象腳鼓在老人手中,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莊郁蔥 攝)

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汪開榮正在銀器模板上雕刻造型,一敲一打間,古老的技藝在新的時代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楊春平 攝)

建水縣非遺中心工作人員深入彝族村落,實地采訪畢摩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林,讓少數民族的文化精粹走入大眾視野。(黃忠貴 攝)

壯錦屬于中國四大名錦之一,壯鄉的孩子們每周會向當地的壯族非遺傳承人和織壯錦能手學習織壯錦。(陳海燕 攝)

近年來,梁河縣注重保護葫蘆絲制作技藝,探索“遺產保護+農村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也為少數民族群眾增收致富。(尹凱幫 攝)

石林縣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制定《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石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條例》,堅定不移保護綠水青山這個“金飯碗”。(劉志云 攝)

傳承千年的彝族左腳舞是牟定縣流行最廣、影響最深的彝族舞種,被譽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張斌 攝)

蠟染技藝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昆明市盤龍區黑泥溝苗族村寨蠟染技藝傳承人龍興美把傳統工藝與現代時尚潮流審美相結合。(諶麗 攝)
(昆明市 昭通市 曲靖市 楚雄州 紅河州 大理州 德宏州紀委監委供稿 云南省紀委監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