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浙江湖州推進社區監察工作聯絡站向小區延伸,收集基層黨員干部作風問題,督促相關職能部門和基層黨員干部履職到位……當前,不少地方在實踐中提升監督質效、促進基層治理,為老百姓解決煩心事,切實維護群眾利益。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提出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應當看到,當前基層治理還存在不少難點、痛點和堵點,社區和村一級中的治理難題更為突出。一些社區,公共設施破損、小區停車難的問題一再反映、卻無改觀;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不透明、村級小額工程建設失控失管;等等。這些問題很具體、很現實,關乎老百姓的生活,如不及時解決,就會影響基層穩定,影響群眾的“幸福指數”。
不可否認,基層治理千頭萬緒,很多問題處理起來確實棘手。但如果有動真格、破難題的心,解決起來也未必那么艱難。之所以很多“小問題”變成“老大難”,有的是基層黨員干部和公職人員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有的是權責邊界不清晰,相關部門都覺得不是自己的事,相互踢皮球;有的是權力運行不規范、制度機制有漏洞……這就需要發揮監督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有效運轉中的保障作用,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以監督促進基層治理,要從關鍵處入手、找準發力點。群眾的呼聲在哪里,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有哪些,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有哪些,監督力量就要指向哪里。對紀檢監察機關而言,就要既不越位,也不缺位,把監督觸角延伸到田間地頭、街頭巷陌,緊盯責任落實,緊盯群眾反映的違規違紀違法問題,督促基層干部和公職人員把該負的責任扛起來。比如,北京持續開展12345熱線接訴即辦專項監督,聚焦辦理群眾訴求態度惡劣、作風粗暴,假辦理、假作為、假履職,整改不力、未見實效等12類問題,定期分析研判違規違紀違法問題線索;江蘇常熟開發建立農村集體資金監管系統,將村級所有資金監管“一網全覆蓋”,既倒逼村一級規范村級財務管理,也督促村干部廉潔自律。
讓群眾從“旁觀者”轉變為“監督者”。缺乏群眾參與,基層治理就是一句空話。群眾是最強的監督力量,很多時候群眾想監督,也有能力監督,但社區、村一級事務公開不夠,群眾面臨著想看看不見、想管管不到的尷尬局面。從基層治理的關鍵點入手,各地將權力公開作為重要抓手,不斷創新形式,開辟多種渠道方便群眾參與監督。比如,四川實現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陽光審批”,督促職能部門推進“一卡通”平臺建設升級,讓群眾看得見惠民惠農項目資金落實情況。
基層治理是一個動態過程,老問題解決了,新情況新問題可能又出現了。要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將紀檢監察機關的專責監督與其他各方面監督結合起來,讓群眾知道有監督、參與監督。群眾是基層治理的受益者、評判者,治理得好不好、哪些改善了、哪些不盡如人意,都要經常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意愿,消除痛點、解決難點、打通堵點,不斷發揮監督在基層治理中的基礎性、保障性作用,以高質量監督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李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