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潮了!”走進位于上海南泉路409號的浦東濰坊社區食堂,不禁讓人眼前一亮——560平方米的食堂劃分為早餐點心區、廚藝交流區、就餐區、果蔬售賣區等7個功能區,既滿足了就餐老人重溫“小辰光”的心理需求,也提供了學習烘焙技藝、進行親子活動的場所。
自今年8月正式運營后,濰坊社區食堂就迅速走紅,除了因其顏值高、功能潮,更是由于食堂滿足了老人們的就餐需求。據報道,濰坊街道戶籍老人較多,占戶籍總人口的33.8%左右,老年人吃飯問題日漸凸顯。為緩解社區長者用餐難問題,濰坊街道積極整合資源,建成社區食堂,為老人提供平價、放心的餐食。運營至今,社區食堂已辦理老年就餐卡近5400張,日均服務1000余人次,每天提供近50個品種的三餐餐食。
有關老年人的新聞話題,總是能牽動人心,因為他們是弱勢群體,也因為他們曾經是我們,我們終將成為他們。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底中國60歲以上人口數量已經超過2.5億,占總人口的18%。在“十四五”期間,這個數字更將突破3億,老年人的就餐、出行、醫療等服務面臨全新挑戰。除了讓老人們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晚年,老年人的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同樣是在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獨居老人水表12小時不走,便會自動預警的做法也受到網友點贊,有人甚至建議全國推廣。除了“會喊救命”的智能水表,當地還有“智慧公廁”“門磁系統”“煙感報警”“紅外監測”等智能化設施,給老人,特別是獨居老人更多安全保障。
關心愛護老年群體,值得每個人關心關注。讓老年人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既是每個子女責無旁貸的義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需要社會不斷完善養老體系、豐富養老服務資源。據報道,上海市已把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建設納入政府實事項目,計劃到2022年建成至少1600個老年助餐服務場所,助餐服務供給能力達到日均16萬人。從“老有所養”到“老有頤養”,細微處的人文關懷最能彰顯社會和城市發展溫度。
當然,解決人口老齡化難題,關鍵還是要把“溫度”化為“制度”,通過制度完善和政策引導,推動各種資源在養老供需體系中形成協同效應。比如,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就為推動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作出了部署。只有在越來越多此類政策的助推和保障下,老年人才能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江西省永修縣紀委監委 陳川 蒙豐 王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