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段,我們鎮管轄面積大,管理工作任務繁重,鎮里每個副科級以上干部都要掛包聯系一個村。你不僅要完成紀檢監察工作,還要負責開展掛包村組的群眾工作。”一個星期前,鎮黨委書記找到了我,把貢山縣茨開鎮雙拉娃村的拆舊復墾動員工作交到了我的手上。
聽完書記的安排,我心里七上八下的。對于剛上任的我來說,紀檢監察工作都還沒有理順,現在又接到了新的工作,腦海里一時間理不出頭緒。
從書記辦公室出來后,我找到了分管這項工作的副鎮長。從他的口中我了解到,雙拉娃村位于縣城往北,山大地少,曾經是貢山縣脫貧攻堅難啃的硬骨頭,近年來,在國家的幫扶下,該村村民已經搬遷到新的安置點生活。為了有效解決農村建設用地閑置問題,修復獨龍江公路景觀,今年年初,全鎮啟動了農村宅基地拆舊復墾工作。前期該村農村宅基地拆舊復墾工作推進還算順利,但目前因5戶農戶不愿拆除舊房,嚴重影響了項目進度。
次日,我們驅車前往目的地,剛下車就看到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打理菜園。他是怒捌山大爹,孩子都已外出務工,他和老伴因為舍不得離開家鄉選擇了留守。
“大爹,我是鎮紀委的干部。今天來你家是想了解一下你不愿意搬遷的原因,你能不能和我說說?”
“領導啊,不是我們不支持工作,你看我家就剩我們老兩口,人老了不習慣住單元房,將就將就生活不用搬了。”
“拆除以前的危舊房既解除了安全隱患,又能把閑置的土地整合利用起來發展產業。”我耐心地給老人家解釋著拆舊復墾工作的必要性。
“小伙子,你看路邊那棵槭樹在這里已經幾百年了,我們就像這棵樹一樣,根在這里。”老人眼含淚光,不為所動。順著老人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一棵老樹,遒勁的樹干、交錯的枝丫對影斑駁。
同行的同事見狀跟我說:“拆舊復墾沖擊著群眾的傳統觀念,你跟他講政策他可能馬上理解不了,不如我們先到其他農戶家里吧。”
盡管做了充分準備,我們還是失落而歸。坐在返程的車上,看向窗外,我思緒萬千,那棵老人口中的老樹仿佛又映入眼簾,粗糙的樹干載滿歲月的痕跡,四周繁花皆開盡,唯有它沉默不言。
拆舊復墾工作時間緊湊,為了解決眼前的困難,我找到了基層群眾經驗豐富的余組長取經。
“做群眾工作不能心急,你在群眾干活的時間去,他可能沒有時間接待你。你不妨傍晚等他們休息的時候去,和老百姓坐在一條板凳上、圍在一個火塘邊,聽聽他們的真實想法。”
次日傍晚,我約上村支書,再次敲開了怒大爹家的門。我并沒有像之前那般開門見山,直接談拆舊復墾工作,而是一邊聽著他講故事,一邊思索著解決辦法。
溫暖的火塘旁,怒大媽把冒著熱氣的茶水遞給我們,把剛出鍋的油炸粑粑和雞蛋遞到大家手中。怒大爹和怒大媽在你一言我一語中慢慢地理解了黨和國家的發展政策,同意拆房。
“我們年紀大了東西搬不動了,還有車子找不到你管嗎?”
“管啊,搬家的事情包在我身上。我們縣里是有兜底保障政策的,社區也有配套設施,你到了安置點吃、穿、用是不用愁的……”
“小段工作那么忙就別送了,感謝工作隊幫忙張羅搬家的事,以后到了黑娃底記得來家里坐坐。”兩天后,鎮紀委工作隊員、村干部組成了志愿者服務隊,幫助怒大爹搬了家。
看著搬家的車子緩緩離開,大家的心情非常愉悅,就像我們自己要奔向新的生活一般。這次經歷讓我切身感受到,不管大事小事,只要全心全意為群眾考慮,把群眾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來辦,就能獲得群眾的支持,再大的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春風至,萬物生,大地正在復蘇。怒大爹口中的老樹也慢慢抽出了嫩黃枝丫,它將迎來新的春天,枝更繁、葉更茂、花更盛。(段紹武 || 責任編輯 陳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