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寫《黑河紅色基因傳承》一書時,我為黑河革命和建設時期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與意志品格深深感動,其中王肅烈士去世前的最后三件事,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
1945年11月,王肅從晉察冀邊區(qū)到黑龍江黑河,1946年6月犧牲,年僅32歲。他是黑河第一任地委書記、軍分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是犧牲在黑河的職務最高的黨的干部。
最后一句話——“任務緊急,回去再說吧”
1945年11月,王肅一行四人受黑龍江省委指派到黑河開展建黨建軍建政工作。當時的黑河,地方敵偽勢力雄厚,斗爭異常尖銳復雜。同行的戰(zhàn)友很擔心:“你只帶這幾個人去黑河,可就成光桿司令了。”王肅堅定地說:“一不要擔心,二不要怕,因為我們戰(zhàn)斗在人民群眾中間,永遠成不了光桿司令。”
1946年6月12日,王肅和戰(zhàn)友從省委開完會,返回黑河途中遭遇土匪襲擊。王肅率警衛(wèi)班英勇戰(zhàn)斗,身負重傷,后撤到一間民房繼續(xù)還擊。土匪知道屋里有個“大官”,多次喊話勸他投降,得到的回應卻是一顆顆呼嘯的子彈。土匪后放火燒房,王肅被濃煙嗆得咳嗽流淚,一邊警惕地注視著敵人,一邊在煙火中焚燒文件。子彈打光了,文件也燒完了,王肅沖出屋與敵拼死一戰(zhàn),不幸中彈倒在血泊之中。
王肅的戰(zhàn)友岳林回憶:王肅到西崗子時,我和他通電話,告訴他山路情況不明,讓他取道璦琿順江返回。由于當時敵我形勢復雜,為了保密起見,他沒說路上遭遇的那些危險,只說了一句話:“工作任務緊急,回去再說吧。”
這句話,竟是他留給戰(zhàn)友們的最后聲音。
最后一頓飯——剩菜湯煮面條
王肅出生在典型的貧苦農(nóng)民家庭,嚴格的家庭教育讓他從小養(yǎng)成了嚴于律己、節(jié)儉樸素的品格。1943年,為響應毛澤東關于粉碎日軍封鎖和“蠶食”的指示,王肅率先垂范,帶領二團指戰(zhàn)員投入到開荒、種田、紡織等生產(chǎn)活動中,當年每人生產(chǎn)糧食50斤、蔬菜100斤,幫助緩解了邊區(qū)生活的壓力。
到黑河后,由于補給困難,大家經(jīng)常是饑一頓飽一頓,王肅患上了嚴重的胃病,時常疼得大汗淋漓。他把傷病員的伙食標準從每天8兩糧提高到1斤半,每月菜金由8元增到10元,自己卻和戰(zhàn)士一樣吃小米、高粱米、苞米面。他對大伙說:“咱們可都是地地道道的東北人,就是吃這些長大的。現(xiàn)在的困難確實很多,但比抗日打小鬼子那時候好多了。”
在犧牲前,他途經(jīng)孫吳縣時,正趕上省軍區(qū)剿匪部隊開飯。部隊首長招呼他們一起吃飯。王肅怕飯不夠吃,就把自己人拉到一邊,以開會為名等部隊吃完飯。之后,他們用剩下的菜湯煮了一點面條,吃完便匆匆趕路。
最后一件衣服——面袋子改成的軍裝
黑河的冬天,最冷可達零下40多度,寒風透骨。王肅想盡一切辦法為戰(zhàn)士們籌辦棉衣、棉鞋,自己卻硬穿著單鞋挺過了整個冬天。
隨王肅一起來黑河的警衛(wèi)員何學東回憶道:“司令員原來有一件小皮襖,破得實在不能穿了,我們走到海倫時想扔掉不要了,后來聽說還要往北走,他身上穿的只是從晉察冀帶來的一套舊軍裝,沒有其他衣服,沒辦法,我們只好把這件舊皮襖勉強補一補讓他穿上。這件小皮襖一直穿到他犧牲。”
王肅犧牲時,身上的軍裝被打爛了。在他的遺物中,除了一件舊軍裝和一條襯褲,再沒有別的東西了。戰(zhàn)友們不忍心讓他穿著血衣入殮,只好用彈藥染黃一條面袋子,給他做了一套軍裝。雖然古人說“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但看著與自己生死與共的同志這樣一身裝束入土,在場的干部群眾無不痛哭。
這身裝束,是共產(chǎn)黨人王肅留在黑河這片熱土上的永恒形象。(唐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