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是唐朝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賀知章的家鄉在浙江蕭山。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句故鄉小兒的笑語相問,言淺而意深,道盡世事滄桑,為后人留下了傳誦千年的離人鄉愁。
這一年,是唐天寶三年(744年),擔任太子賓客、秘書監的賀知章上書要求告老還鄉。
作為詩人,他的詩豪放曠達,人稱“詩狂”,同時他又喜好交友飲酒。玄宗皇帝看重這位老臣,不僅拜他的兒子賀曾為會稽郡司馬以奉老,親自作詩送他,還命太子及百官為他送行,場面壯觀。
賀知章離開長安的這一年,距離他考中乙未科(這一科的考試時間是695年)狀元已經過去近50年。幾乎半個世紀前,他考中狀元,春風得意?;秀敝校瑥某跆谱叩绞⑻疲嚮厥祝氯鐭煛?/p>
時間回到顯慶四年(659年),賀知章大約是這一年出生于越州永興(即今浙江蕭山)一個殷實的家庭里,十幾歲時便以詩文聞名于當地,賀知章無憂無慮地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時代。武則天證圣元年(695年),已過而立的賀知章離家進京趕考,未曾想到,這個來自“南蠻之地”的士子一舉奪魁,成為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史記載的狀元,被授予國子四門博士,相當于國家最高學府的老師,就此踏入廟堂。
賀知章在長安的生活是詩意的,日常政事之外,他結識了不少同在長安的詩人,他們把賀知章也寫進了詩中。“詩圣”杜甫在他的《飲中八仙歌》中第一個說的就是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說賀知章喝醉以后騎在馬上,就像坐在船上一樣搖搖晃晃,醉眼昏花掉到井里頭,干脆就在井底睡下了,寫出了賀知章的曠達縱逸。
最可稱道的是,賀知章晚年與李白的偶遇,一個是成名已久的文壇耆老,一個是初來乍到的后起之秀,兩人剛一見面就成為了忘年之交。李白把他剛寫的詩《蜀道難》拿出來向賀知章虛心請教,賀知章早就聽說過李白,如今再看到其人其詩,一首詩還沒看完已經稱贊了多次。他不吝溢美之詞:“此天上謫仙人也。”兩人對酒論詩,何其暢快。李白在賀知章逝世后,曾至其故鄉憑吊,作《對酒憶賀監二首》,其中一首寫道:“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賀知章的字)。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賀知章的瀟灑可使李白這樣的奇人折服,更不必說其他人了。工部尚書陸象先和賀知章關系密切,很欣賞他的才學,在中書任上還多次舉薦過他,常對人說:“賀兄言談舉止瀟灑倜儻,真是風流之士。我和自己的子弟離別多日,都并不怎么思念,但唯獨季真,只要一天不見,就馬上覺得自己變得淺俗鄙陋了。”
賀知章之所以有這樣的好人緣,與他的才學分不開,而在唐代,才學的重要表現便是詩藝。賀知章是唐朝著名詩人,以絕句見長,生活中樸素的事物,經他寫出來清新婉曲,饒有韻味。請看他寫柳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請看他寫采蓮:“稽山云霧郁嵯峨,鏡水無風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
賀知章的詩好,但遺憾的是太少。他的詩歌今存共二十首,大部分還是應制之作,真正抒發性靈的屈指可數,但就是這幾首詩便可見其才學。賀知章作詩很隨性,他每在醉后詩興大發,一寫就成,文不加點,而卓然可觀。賀知章又擅長草隸,其書法被人贊為“與造化相爭,非人工所到也”,如今我們能見到的賀知章真跡,是流傳到日本的草書《孝經》,全卷龍飛蛇舞,一氣呵成。他還常常與“草圣”張旭同游,張旭的草書、李白的詩歌與裴旻的劍舞并稱當時“三絕”,而張旭又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并稱“吳中四士”。
賀知章回到故鄉后,其實作了兩首《回鄉偶書》,另一首知道的人比較少,全詩如下:“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鏡湖就是今天的鑒湖。鏡湖的風光還是那么漂亮,與年輕時見到的一樣,這是“故鄉的原風景”啊。
賀知章回到故鄉不久便去世了。在其去世十多年后,唐肅宗念及舊情(唐肅宗為太子時曾以賀知章為侍讀),下詔褒獎,贈禮部尚書,詔書稱“器識夷淡,襟懷和雅,神清志逸,學富才雄,挺會稽之美箭,蘊昆崗之良玉”,意思是說賀知章器量見識平和淡泊,胸襟懷抱溫和文雅,神采清遠志向超逸,學問富贍才情雄肆,為美箭、為良玉。(陳喬 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