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題材故事片《千頃澄碧的時代》今日在全國院線公映。
該片以在全國第一批“率先脫貧”的蘭考攻堅實踐為原型,用光影鏡頭講述中國完成人類文明史上最大數字人口擺脫貧困的壯舉。
來自黃河最后一道彎的故事
河南省蘭考縣是黃河九曲十八彎的最后一道彎。上世紀六十年代,縣委書記焦裕祿帶領群眾植泡桐戰風沙。50年過去了,影片中年輕的證監會干部蘆靖生,被派到蘭考扶貧,這個一心想在學術中尋找中國農村出路的熱血青年,與縣委副書記范中州、鄉書記韓素云為代表的蘭考各級干部相遇在中國脫貧攻堅戰第一線,帶領人民群眾奮戰三年,最終改變了這座半個世紀沒能擺脫貧困的縣城面貌。
電影《千頃澄碧的時代》劇照
當初一腔熱血的書生蘆靖生已經變成皮膚黝黑的莊戶人,干群關系的老大難問題在蘭考如春風化雨,一片盎然。
奔騰五千年的黃河在九曲十八彎的最后一個彎騰空而起,回答了那個曾令人深思的“蘭考之問”!
鏡頭為什么又一次聚焦蘭考
蘭考作為全國第一批“率先脫貧”的貧困縣,有著特殊分量。2018年,主創團隊去蘭考,就感受到了脫貧攻堅戰激發起的基層干部的全新狀態。主創團隊被他們“腳踩風火輪”的工作狀態深深打動,堅定了聚焦蘭考、講好中國扶貧故事的決心。
提起蘭考,繞不過焦裕祿。30多年前,李雪健主演的電影《焦裕祿》火遍大江南北,至今我們還記得影片中的經典鏡頭:焦裕祿拿出一個饃分給一群餓著肚子、衣衫襤褸的孩子。
與30多年前的《焦裕祿》相比,《千頃澄碧的時代》立足于新時代的蘭考,力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再度點亮觀眾的心靈燈火。
電影《千頃澄碧的時代》劇照
斗罷貧困又出發
高大的梧桐樹,為我們撐起遮風擋雨的傘。承繼焦裕祿遺志,蘭考這座半個世紀都沒能擺脫貧困的縣城順利步入小康。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評價,《千頃澄碧的時代》既有對真人真事的描寫,又有現實主義的類型化創作,體系化展現脫貧攻堅的全過程,是一部成功的“時代報告電影”。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認為影片“格局大、信息量大”,講述中國扶貧故事,貼合鄉村振興主題,在年輕觀眾中也會有吸引力。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影片中,遍地的焦桐花開,那掛滿枝頭的紫紅色仿佛醞釀著春天的全部色彩,一片錦繡于天地間。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李道新談其感受,影片具備全球視野、現代眼光、歷史光環,也兼具中國立場、黃河氣派和家國情懷,在思想深度、人文內涵和藝術品質上都有很高的水準。
見一斑可知全豹,通過蘭考縣這樣一個窗口,向世界展示精彩的中國故事,揭秘為何全球范圍內只有中國可以實現如此偉大的脫貧攻堅創舉。
上下同欲者勝。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把這件大事辦好;只有依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創造這樣世所罕見的人間奇跡。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小康一直是中國人民最樸素的愿望和憧憬。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用我們的涓滴之力匯成氣勢磅礴的力量,咬定青山不放松,繼續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在共同富裕的人間正道上黽勉前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同華 張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