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與往年總理記者會一樣,圍繞“民生”,李克強帶來了不少好消息。今年有哪些民生承諾?記者做了簡單梳理。
堅持就業優先,新增城鎮就業1100萬人
“就業對一個國家、對一個家庭可以說都是天大的事。”在回答第一個問題時,李克強便亮出了這一觀點。自2018年以來,這已經是他第三次提到“就業就是天大的事”,足見就業問題的地位。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發展之基,也是財富創造的源頭活水。去年在疫情影響下,我國實現了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也實現了經濟全年增長2.3%、居民收入相應增長。
盡管市場主體表現出堅強的韌性,在面對今年城鎮新增勞動力約1400萬人的就業壓力下,今年宏觀政策依然堅持就業優先,并對新增城鎮就業能達到1100萬人以上充滿信心。
明年底各縣都能直接報銷異地醫療費
異地門診就醫開藥還要回原籍報銷,讓不少異地養老的老年人頭疼。今年起,這一難題將逐步得到解決。
李克強表示,今年將擴大跨省直接報銷的范圍,到明年年底前,每個縣都要確定一個定點的醫療機構能夠直接報銷包括門診費在內的醫療費用。
“老年人經常為異地報銷醫療費而奔波,所以應該下決心解決這一問題,不能再讓這些老人為此煩心。”李克強說,有些事看似不大,政府工作人員多費些心,就可以讓老人、讓家庭多一點舒心。
此外,李克強還強調,政府要通過引導社會力量來興辦社區服務業,盡可能在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支持,給家庭在養老托幼方面不僅是減輕一點負擔,還要多一點溫暖。
加大對縣鄉教師培訓投入,保證學生受教育機會
教育和健康關系到每個家庭和國家與民族的未來。相比于城市教學資源,縣鄉中學的優質教師資源匱乏,教師的待遇不高,學歷也很難提高。
今年,政府將加大對縣鄉教師培訓的投入,讓縣鄉中學教師能夠在職便利地提高學歷,并對其職稱評定采取傾斜政策。
此外,李克強還特別提到了在城市的農民工子弟,表示只要拿到居住證,一定要讓他們有受教育的機會。決不能因為家境、區域不同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多措并舉加大對縣鄉醫院、衛生院投入
健康是幸福的基礎,也是生產力。要讓群眾看病多一點便利,治病少一點負擔。而現在縣鄉基層的醫療機構和力量還比較薄弱,很多人有病往大城市大醫院跑。今年,政府將多措并舉加大對縣鄉醫院、衛生院的投入,對于擴大門診費醫保報銷和常見病藥品報銷范圍、降低藥品和高值醫療耗材價格等,都會采取一些讓群眾切實感受到的措施。(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陳瑤 文字 李蕓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