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30多年,三星堆又“上新”了。3月20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工作進展會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通報三星堆遺址重要考古成果。在目前出土的文物中,最受關注就是在5號坑發掘的黃金面具。
黃金面具寬度約23厘米,高度約28厘米,不需要任何支撐就可以獨自立起;含金量約為85%,含銀量為13%到14%,還有其他雜質。與三星堆遺址一、二號坑中出土的金面具相比,它顯得格外厚重且與眾不同。
三星堆遺址新出土的金面具(左)(圖片來源:紅星新聞)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半張黃金面具重量約為280g,預計完整的總重量超過500g,這比目前國內所出土的商代最重的金器——三星堆金杖(重463克)還要重。如果能夠完整發現,這件黃金面具將超過金杖,成為目前國內所發現的同時期最重的金器。
金屬的化學性質相對穩定,所以在沉睡千百年后依然可以光亮如新,但其他物質就沒這么“堅強”了。文物一旦出土,地下穩定的埋藏環境將被破壞,器物需要與新環境之間建立一種新的平衡。這場“世紀大考古”是如何最大限度保護文物的呢?
與以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發掘現場相比,這次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為6個祭祀坑搭建了透明考古發掘艙。其中,有三個大面積的祭祀坑是 “單間”,還有三個面積較小的住上了“三人間”。這四個艙是全透明的玻璃房,里面恒溫恒濕,確保了對于文物的最大保護。
發掘艙(圖片來源: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發掘艙旁,應急檢測分析實驗室、微痕物應急保護室等各類實驗室整齊排列。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主任謝振斌說:“關于考古,人們往往以為簡單地挖開泥土,把文物提取出來就宣布結束;后來科技發展,搞文物研究時往往會整體提取文物回實驗室研究?,F在我們是直接把實驗室考古前置到了考古現場。”實現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的無縫對接,此舉屬于首創。
“現場幾乎沒有任何一把土被隨意扔掉。”上海大學歷史系主任徐堅表示,坑里出來的每一把土都會被裝袋,及時送入發掘工作艙進行檢測。研究人員會針對出土器物做個簡單的分析檢測,“相當于在醫院先做一個體檢。”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擔憂:在考古坑里一腳踩下去,會不會不小心把重要的文物踩壞了?在運送過程中,較為脆弱的文物會不會磕了碰了?在三星堆發掘現場,這樣的意外幾乎不會發生。
3號坑全部揭露出來后,文物層層疊疊堆滿了祭祀坑,考古人員幾乎無處下腳。但借助考古發掘艙中裝備的航架系統,考古人員可以懸空進行作業,既便于操作,也不會影響文物。
關于提取文物,傳統方式是包裹塑料薄膜以及軟布等,而這次則首次運用了3D打印技術——用3D掃描儀搜集文物以及其周邊信息數據,通過3D打印機打印出一模一樣的石膏模型,再利用石膏模型做出嚴絲合縫的硅膠保護套。將保護套貼合在文物上后,再使用套箱的方式提取文物,更加安全高效。
考古人員將硅膠膜套在銅尊外
考古方式變了,但考古的內核一直沒變。幾十年如一日,在同一片土地堅守,與古文化同行,用雙手復原、喚醒那些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文明傳奇。三星堆還有多少秘密?我們共同期待。(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沈東方 張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