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沙縣夏茂鎮俞邦村考察調研時強調,民以食為天,沙縣小吃非常受歡迎。沙縣小吃在現有取得成績的基礎上,還要探索,還要完善,還要辦得更好。現在的城市化、鄉村振興都需要你們,這就叫做應運而生,相向而行,我希望你們再接再勵,繼續引領風騷。
提起沙縣小吃,熱鬧的煙火氣就撲面而來。不起眼的小小門頭氤氳著蒸汽,一屜屜燒麥、蒸餃、小籠包碼放整齊,店里坐著邊吃邊張望公交站的學生、剛剛下了夜班的打工族、慢悠悠享受早餐的老年人——哪里有“人氣”,哪里就有沙縣小吃。
沙縣小吃美食集錦
蒸餃、扁肉、拌面、燉罐,被稱為沙縣小吃的“四大金剛”。店里的菜單上既有北方餐桌常見的面條,也有南方人愛吃的粉干和米線,這樣的“混搭風”有其歷史淵源。地處福建省中部的沙縣交通便利,自古便是閩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這里漢族、客家、閩越等多元的文化融合匯聚,形成了南北交融的獨特飲食文化。
“自然條件差,人多地少,村里掙不到錢,村民就出門做小吃謀生。”夏茂鎮俞邦村村委會副主任張昌松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村民就開始在沙縣周邊討生活。恰逢中國興起了“下海”和“打工”潮,城市流動人口暴漲,衍生出吃飯、住宿和出行的需求。沙縣人發現了廣闊的商機和改變命運的可能,以“一元進店、兩元吃飽、五元吃好”的平價原則抓住了城市低消費群體。同時依托親緣、地緣紐帶,讓越來越多的農民投身小吃業生產經營,逐漸形成聲勢和品牌。
近20年來沙縣小吃的發展(圖片來源: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從小縣城到全國各地,沙縣小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街頭巷尾。如今,全國門店超過8.8萬家,年營業額超過500億元,實現和帶動30萬人就業。扁肉是“磚頭”,拌面為“鋼筋”,小吃筑起了沙縣的高樓大廈,打造了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四根竹竿撐起塊塑料布,兩個煤爐伴只扁肉鍋。”普普通通的小吃為什么能走遍天下?辛勤奮斗是“秘方”。細心觀察身邊的沙縣小吃可以發現,有的店每天半夜兩三點才打烊,而有的甚至24小時營業。“數錢會數到睡著,”最早一批在北京開店的羅光燦嘗到了經營小吃的酸甜苦辣,“我們五點半就起床,采購、制作、銷售、清潔……晚上要做到十二點,錢掙得不少,但工作真的很辛苦。”遍布中國的沙縣小吃,是他們辛勤奮斗的見證。
福州,一家深夜仍在營業的沙縣小吃
沙縣小吃,不僅征服了中國人的味蕾,也俘獲了外國食客的胃。2018年,沙縣小吃在美國紐約第八大道開了一家分店,但開業第一天僅營業3個小時——客人太多,準備的餐食很快被一搶而空,不得不提前關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加拿大、奧地利、葡萄牙、日本……目前全球62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沙縣小吃的身影,和小吃一起走出去的,還有源遠流長的中華飲食文化。(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沈東方 王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