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下午,一列滿載100個標箱出口貨物的中歐班列從浙江義烏西站鳴笛啟程。這是今年“義新歐”義烏平臺開行的第328列中歐班列,運載的出口貨物主要有日用百貨、機械配件等。
由義烏始發至西班牙馬德里的“義新歐”中歐班列,是世界上線路最長、途經國家最多的國際班列。其主要運營方義烏市天盟實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呂紅丹告訴記者,“義新歐”義烏平臺4月份的艙位已經訂滿,今年以來累計運送貨物2.7萬余個標箱,貨物發送量同比增長337%。
連日來,國際社會對中歐班列的關注度也在持續上升,起因是23日擱淺在蘇伊士運河上的“長賜號”貨輪。
雖然據最新消息,“長賜號”貨輪于當地時間29日上午4時30分成功上浮脫淺,但蘇伊士運河恢復通航時間仍然未知。有關方面預測,就算運河恢復暢通后,300余艘積壓船舶還需要數周才能疏散。
眼下,對蘇伊士運河海運渠道依賴度較高的歐洲市場,已明顯感受到物流受阻帶來的不便。多家歐洲家居、家電零售商均表示有貨物堵在運河中,將導致延遲交付甚至物價上漲。與此相對的是,國內一些國際物流服務平臺近日接連收到關于中歐班列的咨詢。
負責“義新歐”中歐班列貨運代理的義烏市義通歐物流有限公司法人林輝寰向記者介紹,近期接到的咨詢電話幾乎都是受蘇伊士運河堵塞影響的承運公司打來的。“很多人問能否將海運集裝箱轉到中歐班列上送達目的地,這是不切實際的。鐵路運輸服務的是長期穩定的客戶,中歐班列的計劃很早就排好了,不會因為這類短期應急需求而改變。”
有專家表示,這起事件也給全球貿易提了醒,即不能過分依賴海運,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要推動類似中歐班列等陸上物流體系建設。林輝寰也認為,從長遠看,貨運公司在規劃方案的時候,將會統籌考慮海運、空運和陸運。
資料顯示,以前中歐之間的傳統物流運輸方式主要是海運和空運,中歐班列通常可比空運節省成本50%,比海運節省時間50%以上。林輝寰說,中歐班列運行時間短,安全穩定環保,受自然環境影響小。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海運市場受集裝箱短缺等因素影響,運價高企,海運與鐵運的成本界限越來越模糊。
被喻為“鋼鐵駝隊”的中歐班列,自運營之初就被視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金名片,10年來累計開行超過3.5萬列。呂紅丹、林輝寰等人也見證了“義新歐”中歐班列近6年來從主動宣傳到一艙難求的巨大變化。呂紅丹介紹,“義新歐”義烏平臺今年計劃開行1300列,比去年增加三分之一。林輝寰表示,將努力拓展公鐵聯運和海鐵聯運等服務,著力建設更加多元的物流體系。
助力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合作共贏,中歐班列的“朋友圈”正在持續擴大。正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所說,中歐班列傳遞出守望相助、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全球抗疫和提振經濟輸送了“中國力量”。(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姜永斌 文字 李蕓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