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歲一等功老兵深藏功名72年!”山東省莘縣一名老兵火了。72年前,當地政府為表彰他戰功贈送了“人民功臣”牌匾,他卻從未對外人提起過。直到工作人員日前一次走訪慰問,這塊牌匾才得以“重見天日”,一段英雄往事也由此揭開。
老人名叫葛士田,1926年出生、1943年入伍,參加過很多次戰斗,因戰受傷被評為六級傷殘軍人,1954年退役后回到莘縣櫻桃園鎮西五口寺村老家。
莘縣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史兆強告訴記者,以前知道葛士田在1948年的臨汾戰役中受到左胸槍貫傷,多年來當地民政部門、退役軍人事務部門都會定期到他家中慰問,但老人并沒有過多談及自己的經歷。
3月24日,史兆強和鎮里的干部照例來到葛士田家走訪,想為其拍照登記更多信息,老人這才提出還有塊“壓在缸上”的牌匾可以拍。
“我們在廚房找了一圈,后來又問了一遍老大爺,才發現角落里有一個堆著雜物的糧食缸,中間是塊木板。”史兆強說,他和同事搬開上面的瓶瓶罐罐和廚具,將牌匾抬了出來。
兩米長的木質黑底牌匾上,“人民功臣”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刻在正中,字跡依舊清晰,落款是“觀城縣第五區人民政府”。根據匾額上的日期,葛士田獲得的時間是1949年8月。
莘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葛士田入伍后,從普通戰士當起,先后任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等,一步步積累戰斗經驗。1948年3月,他隨部隊參加臨汾戰役,任華北野戰軍第18兵團第60軍178師534團1營3連班長;1948年10月,隨部隊在太原以南18公里處的小店鎮設伏,全殲國民黨軍暫編第44師;擔任排長后,又隨部隊參加了晉中、太原、扶眉、秦嶺和解放西北等戰役。
葛士田在部隊時的身份標識以及革命傷殘人員換證登記表。(莘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沒打過敗仗,敵人見了我們就繳槍投降!”談起在部隊的日子,葛士田老人神采飛揚。他說自己聽到槍響就興奮,別人打仗時吃不下飯,但自己吃的比平時還多。因戰斗勇敢,葛士田于1948年12月和1949年4月兩次榮立一等功。當地政府敲鑼打鼓將“人民功臣”牌匾送到了西五口寺村,鄉親們也都跟著高興。
村里一位老人回憶,當時葛士田還在部隊,由他父親接下了匾。“送匾的時候好多人,很熱鬧。那時候匾上的字還是紅色的,送到他們家給掛到了大門上,我們羨慕得不得了。”
葛士田的部分紀念章。(莘縣退役軍人事務局供圖)
新中國成立后,葛士田仍隨部隊進川西地區剿匪,任四川綿陽分區綿陽警衛營1連副連長,后來又相繼擔任川東軍區北碚市四區武裝部副部長、公安20團2營8連連長。
史兆強說,葛士田1954年退役回鄉后,一直在家務農生產。包括兩次做手術取出后背的彈片,他也很少主動跟別人說起受傷的原因。此次發現牌匾,很多人深受感動。
如今,葛士田的身體還算硬朗,但老伴臥病在床需要人照顧。住在同村的子女時常來看他們,縣里也定期來人慰問。為教育和引導后人傳承紅色基因,那塊承載著72年前戰火風云、記錄老兵不凡戰功和平凡人生的牌匾,被葛士田捐贈給聊城市退役軍人榮譽館展示。
“葛士田曾經戰斗沖鋒在一線,卻深藏功名、初心不改,讓我們肅然起敬。他是老兵精神的生動體現,當之無愧的人民功臣!”莘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全縣已摸排建檔新中國成立前軍人和抗美援朝軍人近170人,將繼續弘揚他們頑強奮斗、忘我奉獻的精神。(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姜永斌 李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