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活動召開發布會,正式揭曉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十項入圍項目分別為:貴州貴安新區招果洞遺址、浙江寧波余姚井頭山遺址、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河南淮陽時莊遺址、河南伊川徐陽墓地、西藏札達桑達隆果墓地、江蘇徐州土山二號墓、陜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國大墓、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以及吉林圖們磨盤村山城遺址。
十個項目分別來自8個省和自治區,其中河南有3項入圍。那么,這十大考古新發現都呈現哪些特點呢?
遺跡多樣,內涵豐富,涉及年代全,覆蓋地域廣是其總體特征。從地區看,既有深埋黃土地下的中原文明,也有分布江浙沿海的精美遺存;有來自西南地區的考古新探,也有邊疆地區的歷史回聲。從時間看,從史前考古到夏商周考古,再到秦漢之后的考古,跨越時代之久,可以說是“一眼萬年”。從遺址類型看,包括人類起源的洞穴遺址、沿海常見的貝丘遺址、體現社會復雜化的原始城址、關乎民生的糧倉聚落、視死如生的墓葬等。
據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介紹,此次獲選的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和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有關的項目就占了5項,包括吉林圖們磨盤村山城遺址、西藏札達桑達隆果墓地、河南伊川徐陽墓地等,“這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有其歷史淵源,十分重要。”此外他指出,從時代先后看,秦漢之后的項目的占比超過一半,可見歷史時期(中國秦漢及之后的時段)的考古越來越受關注。
從幾十個上百個項目中,挑選十個最具代表性的考古發現,標準又是什么?
“判斷一項考古是否有價值,不能只看出土的文物是否精美,比如舊石器時代的文物,肯定是相對粗糙的。對考古來說,最重要的是學術性和歷史價值。”王巍特別提到,關于備受關注的“候選人”三星堆遺址,雖然其發現時間是2020年,但正式發掘時間是2021年,“下一次評選也許會上榜。”
考古的旺盛生命扎根在廣袤田野,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發掘研究,離不開多學科的合作。研究過程中,除了傳統的考古地層學和考古類型學外,聚落考古、環境考古、動物考古、植物考古、地質考古、冶金考古等分支學科全面推進,碳十四測年、殘留物分析、工藝技術分析、產地分析、地質環境研究等科技手段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次入圍的十大發現打開了一扇窗,讓中國考古人對人類起源、中華文明起源、帝國形成建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等課題有了更多更新的證據,也讓我們對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沈東方 文字 李蕓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