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山知道我 ,江河知道我,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
5月4日晚,《奮斗正青春——2021年五四青年節(jié)特別節(jié)目》在央視播出。晚會上,奮戰(zhàn)在各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合唱了一曲《祖國不會忘記》,歌聲中飽含對祖國的拳拳赤子心,感動了一眾網友。在清一色的年輕面龐中,一支“銀發(fā)合唱團”格外引人注意。
這二十位合唱隊員都來自中科院老科學家合唱團。這個合唱團成立于2005年12月,是由中科院各科研院所離退休職工中聲樂愛好者組成的群眾性文藝團體,成員平均年齡已經年逾古稀。在他們之中,有不少人都在“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羅布泊的荒漠里,巨大的蘑菇云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lián)、英國、法國之后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王廣福當時就在現(xiàn)場,而且是離爆心最近的人。原子彈試爆,需要有人測量核爆強地面運動的位移,王廣福負責的測點距離爆心僅有460米。核爆升起的蘑菇云騰空而起時,周圍的人都很激動,而他心理壓力很大,惦記著埋在爆心附近的監(jiān)測儀器。核爆后,王廣福需要把監(jiān)測儀器回收,只有回收了儀器和數(shù)據,任務才算完成。
1964到1978的14年間,王廣福先后八次赴核試驗場區(qū)參與項目。但回到北京后,他從沒和任何人說起自己參加了這個偉大的項目,甚至連檔案中都沒有這段經歷。王廣福對此看得很淡:“我就是個普通人,盡到了自己的本分,做自己當時該做的事,趕上了機會才有幸參與了這個項目。”
韓嘉忠,退休前是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在“651”任務(人造衛(wèi)星研制任務)中,他負責“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與地球的通訊。等待衛(wèi)星返信的那15分鐘,是韓嘉忠生命中最漫長的15分鐘。《東方紅》在廣播中響起的那一刻,他心中懸著的石頭才算落了地。
不止他們,這支合唱團中有不少成員曾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1975年國家登山隊攀登珠峰,預報天氣的人在這里;參與中國第一臺大型晶體管計算機研制工作的人在這里;參與研制為兩彈一星服務的大型計算機的人在這里……有些項目涉密級別甚高,他們的貢獻直到幾十年后才為人所知。
正如老科學家們在歌中所唱,“不需要你歌頌我,不渴望你報答我,我把光輝融進融進祖國的星座”。將最美好的歲月投入到祖國的科研事業(yè)中,卻無怨無悔。在后臺接受采訪時,有科學家表示:“用今天來回憶過去我們青春,我們是無悔的!”
以青春之我創(chuàng)造青春之中國。這支年逾古稀卻風華正茂的老科學家合唱團,讓人聯(lián)想到之前感動全網的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2月4日晚,在央視網絡春晚現(xiàn)場,隊員們合唱了一曲《少年》,當爺爺奶奶們齊刷刷卷起襯衫袖子的剎那,年齡感消失了,生命的熱力四射。年輕時的他們熱血滿腔,選擇了當時國家最需要人才的專業(yè),奮戰(zhàn)在國家急需突破的行業(yè)領域,如今依然赤子心腸。
“我們希望這一代的年輕人更加努力奮斗,為我們的科學事業(yè)在國際上占領最高的高峰。”“一心一意把工作干好,才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人民。”對新時代的青年,老科學家們寄語諄諄,希望滿懷。(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站 沈東方 文字 王嬋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