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做老百姓喜歡的共產黨
訪任弼時之女、中央紀委原三室主任任遠征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沈東方
1936年的長征路上,一個女嬰出生在四川阿壩草原。她在襁褓中經歷了紅軍過草地的歲月,由于條件艱苦,出生的具體時間、地點至今都沒有搞清楚。“聽母親講,當時她生下我后,沒休息一會兒又趕去工作。母親沒有奶水,是朱德總司令在草地上一條水溝里釣起了幾條魚,燉成魚湯給母親喝,我才有了奶水喝。”
這個女嬰,就是任弼時之女、中央紀委原三室主任任遠征。正如名字的寓意,任遠征的成長故事也見證著黨的奮斗征程。
出生后沒多久,任遠征就被送回湖南老家,由奶奶撫養。奶奶去世后,村里的王婆婆開始照料她和同在老家的姐姐。任遠征回憶,“王婆婆是個樸實溫暖的勞動人民,對待我和姐姐就像親生孫女一樣好,當地的地下工作者也常來救濟我們。”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十年。直到1946年,任遠征才被接到延安和父母一起生活,就讀延安抗日軍人家屬子弟小學。解放戰爭爆發后,任遠征和同學們開始跟著學校行軍,躲避國民黨的追捕。一群孩子中,她年齡不算最小,但個子最小,所以由老師牽著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年幼體弱加上環境惡劣,我經常走著走著就掉進了巨大的彈坑里,顧不上驚慌,老師趕緊把我拉出來繼續往前走。”這段經歷雖然艱辛,但也磨煉了她堅強樂觀的品質。
對于父母的印象,十歲前的任遠征是模糊的。在老家生活時,她曾問身邊的大人:“為什么別人有爸爸媽媽,我沒有?”他們只回答道,父母在外工作,別的便不肯再說。
時至今日,任遠征依然清晰記得,在延安第一次見到父親任弼時的情景。據她回憶,“當時父親正坐在椅子上,一見到我,就親切地拉我坐在他的腿上。這讓我感到十分溫暖,一下子拉近了和父親的距離。”
作為黨的領導人,從每天清早到深夜,任弼時一直在工作,連和家人吃頓飯的時間都是奢侈。但在子女的教育上,任弼時從不放松。無論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他都再三強調:凡事不能超越制度,黨的干部尤其是黨的高級干部更不能搞特殊。他也從不讓孩子以“高級干部子女”自居,多次教育他們不能追求奢華的生活,要好好學習、親近群眾,以后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和女兒重聚后的第四年,46歲的任弼時就因積勞成疾去世了。“雖然和他相處的時光很短暫,但父親為革命獻身的精神讓我敬佩,值得我用一生學習。”任遠征表示。
在父親的影響下,任遠征選擇為黨的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大學畢業一兩年后,任遠征就進入中央紀委工作,長期奮斗在辦案一線。
由于大學專業和紀檢監察業務不對口,剛入職的任遠征在辦案過程中曾遇到不少困難。“比如找人談話,談什么?怎么談?這都是一門學問。要是沒談到點,對方可能不予理睬;要是談得太多了,可能會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暴露出來,陷于被動。”
在辦案過程中,任遠征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和如今的電子化辦公不同,當時所有資料都靠手寫,在辦公室加班加點看厚厚的材料,是她的家常便飯。在實踐的磨煉中,任遠征逐漸掌握了談話技巧,不斷加深對業務知識的理解,也越來越熱愛這項事業。“把每起案件辦成經得起紀法和歷史檢驗的鐵案,這樣才能不愧于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
作為管黨治黨的親歷者,任遠征認為,黨員干部要是老犯錯誤,甚至對不起黨、不給老百姓辦事,就會使黨失去威信,失去民心,這一點需要特別警惕。對于侵犯群眾利益的違紀違法行為,要發現一起,堅決嚴肅查處一起。不管涉及到誰,不論職務高低,都堅決一查到底,決不姑息、決不手軟。
“永遠做老百姓喜歡的共產黨,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選擇了共產黨,共產黨就要好好為人民服務。我們黨應該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只有所有黨員干部都說真話、辦實事,才能把好作風堅持下去,把好生活帶給老百姓。”任遠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