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們的血肉筑成新的長城”
油畫《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1933年,中國軍隊在熱河、長城一帶奮起反擊日本侵略軍。3月4日,日軍攻占了熱河省承德,隨后向長城各口發動進攻。3月9日,日軍占領長城喜峰口第一道關口。國民政府第二十九軍宋哲元部在趙登禹、何基灃、佟麟閣等人的指揮下,夜襲喜峰口日軍,近敵作戰,并奪回喜峰口陣地。
長城腳下,喜峰口外,由于槍械陳舊、彈藥不足,很多戰士只得掄起大刀,向敵人頭上砍去。晏陽創作的油畫《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表現的就是英勇的中國軍人揮舞大刀奮力殺敵的壯烈感人場景。
喜峰口大捷,是中國軍隊自“九一八”以來取得的首次勝利,“使驕妄氣盛之日軍,受偌大打擊”,“為中國軍人吐氣”。全國上下一片歡騰,“大刀隊”從此威名傳揚。
油畫《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局部)
作品以雪夜下的長城、群山為背景,突出強調戰爭的殘酷險惡,營造出緊張肅殺的氛圍。人物的造型豐富傳神,善惡正邪分明。戰場上尸橫遍野,敵我雙方的肉搏難解難分,以大刀為武器的我軍將士奮不顧身,呼喊著奔向敵人,用盡全力向敵人砍去。兇殘的敵人面容猙獰、負隅頑抗,擠成一團、喪魂失魄。
畫家對細節的精心處理,令觀者動容。戰士們手中揮舞著大刀,刀柄上的紅布穗仿佛一團有生命的跳躍之火,振奮人心。我軍的死難烈士,負傷后以刀拄地、不愿倒下的勇士,令人肅然起敬。戰士背上的藍靛色印花布包袱,更是讓人鼻子發酸。正是這樣一群農家子弟,正是這些再普通不過的愛國官兵,付出鮮血與生命,以他們的血肉之軀,保衛著祖國的壯美河山。
兵民是勝利之本
油畫《地道戰》
1941年秋,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斗爭。在戰斗中,地道的構造被不斷改進完善,逐漸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于依托作戰的地道網絡。
地道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平原抗日軍民的一大創造,是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一種有效作戰形式。從1941年至抗日戰爭勝利,廣大冀中平原的抗日軍民,利用地道等斗爭方式進行全民抗戰,不但堅持了生產,還有力打擊了敵人。羅工柳將這一偉大創舉以繪畫形式展現,熱情謳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民皆兵,全民參戰”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油畫《地道戰》(局部)
在油畫《地道戰》中,畫家將場景設置在晦暗狹小的空間內,極具動感地抓取了人物準備戰斗的瞬間動態。手持駁殼槍站立的指揮員居于畫面中心,英姿颯爽;身旁剛從地道內探出身的女青年,神情專注;握槍的青年男子通過瞭望孔觀察敵情,警覺干練;登梯回望、準備上屋頂的男子形象,在靜謐環境中展現出一種緊張冷峻的戰爭氛圍。現場兩位老人對民兵的幫助,體現了民眾積極廣泛的參與性。人物向上、向外的視線及動作,有效拓展了畫面空間的有限性,使觀者的注意力向畫面外延伸。
作品籠罩在柔和的暖色調中,表現出正義的信念。天窗投射的光線及女子身著的紅衣,洋溢著溫暖與體貼,渲染出光明必勝的意志。在純熟的技法與嚴格的藝術形式下,畫家將參加革命實踐的切身體驗與崇高的革命理想完美結合,繪就出這幅兼具誠摯親和力與莊嚴歷史感的畫作。
天欲墮 賴以柱其間
油畫《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9月下旬,日偽軍3500余人圍攻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狼牙山。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第一團第七連奉命掩護黨政機關、部隊和群眾轉移。9月25日,完成任務陸續撤離時,連長將最后的掩護任務交給了二排六班的五位戰士:班長馬寶玉、副班長葛振林及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為了不讓日偽軍發現連隊轉移方向,五位戰士邊打邊撤,將日偽軍引向狼牙山棋盤陀的懸崖絕路。日偽軍誤認咬住了八路軍主力,遂發起猛攻。五位戰士浴血阻擊,英勇殺敵,子彈打光后,用石塊還擊。在彈盡糧絕、身陷絕境后,他們將槍支全部損毀,縱身跳下懸崖。
“視死如歸本革命軍人應有精神;寧死不屈乃燕趙英雄光榮傳統。”詹建俊根據五位戰士的英雄壯舉,創作出油畫《狼牙山五壯士》,唱響了一曲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與民族氣節的壯美頌歌。
油畫《狼牙山五壯士》(局部)
畫家塑造的群像不是純粹嚴格的寫實造型,而是趨近意象化的升華構造。在豪放粗獷的筆觸下,人物與太行山的造型渾然一體,山體是人物的基石出發點,人物成山峰的展開與延伸,二者互為映照、襯托。五位壯士的魁偉身影比山峰高大,較背景醒目,整體形象頂天立地、蕩氣回腸。放眼觀之,英雄們堅強威嚴、氣壯山河,悲壯之中自有一股正義豪情。
姿勢威武雄壯,表情嚴峻果敢,五位壯士氣勢、神態逼真,彰顯巨型石刻般的力量。畫家以大刀闊斧的雕塑式筆觸塑造人物,以簡潔果斷的斧劈刀削式筆觸描繪山巒,為整個畫面披上一層濃郁深邃的青銅色調,單純而強烈。人物仿若歷盡歲月滄桑的青銅雕塑,巍然矗立于基石之上。
沸騰之夜
油畫《延安火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形式發布《終戰詔書》。日本無條件投降。勝利的消息傳來,整個延安城沸騰了。當晚,延安軍民舉行了盛大的火炬慶祝游行。第二天,《解放日報》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全市燈火輝煌,歡呼聲此起彼伏,延安在這個晚上成為歡樂的海洋。”
1959年,蔡亮將延安軍民慶祝抗戰勝利的喧騰場面搬上畫布,成為那個時代的光輝記錄。
油畫《延安火炬》(局部)
夜色朦朧的寶塔山下,無數舞動著的火炬,象征著燃燒在中國大地上的熊熊烽火,傳遞出中國人民歡慶抗日勝利的喜悅。身負大鼓的農家少年表情歡快,姿態鮮活;吹嗩吶的陜北漢子、敲大鼓的農民老者情緒高亢,增強了畫面的節奏感與氛圍感;八路軍戰士攙扶著白發蒼蒼的大娘,懷抱孩子的婦女與女戰士笑意盈盈話家常,軍民情深,可見一斑。
作品大膽地以“光”構圖,通過厚重沉穩的暗深色背景,強烈反襯出灼灼閃耀的火炬光亮。漫山遍野的火光演化成旋轉的洪流,照亮了歡騰的人群,輝映著歡快的人心。
畫家利用延安多山的地形,將游行隊伍自右上下到中部,再轉折到左面,巧妙地形成一條流動的S形曲線,使整幅畫處在一種動態之中。行進中的“不穩定”狀態與隊形的“非規則”排列等,是對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中的構圖和形式上的突破。這種具有藝術魄力的可貴嘗試,使畫面呈現一種延續、流動的旋律美,吸引著觀眾走進這一“歡樂的海洋”。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侵華日軍128萬人向中國投降。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勝利結束。
中國人民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筑長城,以前赴后繼赴國難,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中國人民孕育出偉大抗戰精神。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感謝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李莎為本節目提供幫助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付筱菁 文字丨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付筱菁 成都市紀委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