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把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作為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課題,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的正風反腐莊嚴承諾——
5年來,該州紀委監委處置扶貧領域問題線索3175件,給予黨紀政務處分1021人,移送司法機關101人,并從嚴查處了云龍縣苗尾鄉、長新鄉、漕澗鎮和漾濞彝族自治縣太平鄉虛報套取扶貧資金窩案、串案;
5年來,立案查處涉黑涉惡腐敗和“保護傘”問題432件432人,給予黨政紀處分410人,移送司法機關60人,為全省“打傘破網”提供“大理經驗”,作出了“大理貢獻”;
5年來,認真查辦指定管轄案件,立案調查33人;
5年來,精準部署追逃防逃追贓,成功追回和勸返潛逃人員3人。
大理州紀委監委堅持反腐敗斗爭尺度不松、力度不減、節奏不變,堅定不移減存量、清常量、控變量、遏增量,對黨的十八大以后不收斂不收手,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后仍然不知止、膽大妄為的予以嚴肅查處。全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處置問題線索10028件,立案4531件,給予黨政紀處分4412人,對168人依法采取留置措施,移送司法機關187人,挽回經濟損失4.51億元。此外,嚴肅查處了徐會良、劉文章、楊容、姜學飛、楊培玉、施耀東等一批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交織、甘于被“圍獵”的腐敗分子,有力推動了系統性、區域性政治生態修復凈化以及中央、省州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落實。
“不敢腐”突出震懾、遏制,“不能腐”強調制度、治理。針對涉黑涉惡腐敗和“保護傘”案件暴露出的多行業、復雜性等特點,該州2018年以來共下發監察建議書35份、紀律檢查建議書36份,對查辦案件實行“一案一策”,系統總結某一類型、某一領域違紀違法問題,研究案發規律,深挖發生案件背后的深層次、普遍性問題,對案發單位其他違紀違法案件一并分析、思考和研判,通過“全面體檢”“綜合會診”解析其中的機理“病灶”,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做到查辦一起案件,完善一套制度,解決一類問題。
“既要在查辦案件上打‘勝仗’,更要做好‘戰后重建’,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查找問題易發多發的薄弱環節,剖析問題發生的深層次原因,堵塞制度漏洞,織密‘不能腐’的監督網絡。”大理州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說道。
為深化紀律檢查建議書和監察建議書的運用,防止“一發了之”,確保提出的問題整改“落地有聲”,該州紀委監委定期開展“回頭看”,采取登記臺賬、督查詢問、專人跟蹤等方式,監督被建議單位是否在規定時間內向紀檢監察機關作了書面回復、是否逐項整改、是否存在整改不徹底不到位等問題。對落實不到位的,依照規定進行嚴肅問責,避免建議書淪為“一紙空文”。5年來,全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發出紀檢監察建議書726份,督促推動行業系統監管,確保以案促改走實走深,改出成效,實現了案件查辦政治效果、法紀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
“不想腐”得依靠思想覺悟。查辦的大量案件表明,腐敗現象之所以屢禁不絕的決定性因素是自身的思想、黨性和覺悟問題。該州紀委監委從已查辦的案件入手,針對發案單位和部門的特點,以同行業、相近行業違紀違法的案例開展警示教育,由此,制作了一批有影響力的警示教育專題片,包括以“打傘破網”為主題的《懲腐打傘大理行動》以及以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不正之風為主題的《權力的迷途》等;每年編印《大理州黨員干部違紀違法典型案例警示錄》,分類剖析典型案例;辦好《大理清風》雜志、運營好“大理清風”微信公眾號,開展好《大理清風》電視專欄,深入推進“清廉大理”建設……把“不敢腐”的案例資源轉為“不能腐”“不想腐”的教育資源,不斷充實警示教育“中央廚房”的“菜系”“菜品”。同時,還通過通報曝光、旁聽庭審、觀看警示教育片等多形式多載體,拓寬警示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增強警示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時效性和時代感。
5年來,大理州通過一系列的體制機制建設、標本兼治,使一體推進“三不”的疊加效應不斷顯現。(王宏光 廖順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