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普洱市紀委監委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聯合思茅區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組成調研小組,深入到思茅、寧洱、墨江、景東、鎮沅、景谷等6個縣區、6個城關鄉鎮、14個社區,以走訪、座談、查看資料等方式,對社區開展“八小時外”監督情況進行實地走訪調研。
據了解,去年4月,普洱市紀委監委下發了《普洱市關于充分發揮社區職能全面加強黨員和公職人員“八小時外”監督實施意見(試行)》。文件要求普洱市轄區內黨員和公職人員向常住地所在社區進行上報,社區圍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廉潔政德“五德”,對黨員和公職人員“八小時以外”情況進行群眾監督。
全市充分發揮社區職能,形成由縣(區)黨委統籌,鄉鎮黨委負責,依托社區黨組織,以社區為主體,單位(部門)、物業管理機構(小區業主委員會)、居民群眾共同參與,紀檢監察、組織、公安等部門機構形成合力的監督模式,強化對黨員和公職人員“八小時以外”監督,將日常監督落細落實。
“我們在2018年8月下發了全市領導干部‘八小時以外’的監督管理辦法,去年又對充分發揮社區職能全面加強黨員和公職人員的‘八小時外’監督進行了探索,下發了實施意見。”市紀委監委紀檢監察干部監督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兩項舉措,一個是自上而下通過干部主動向組織報告自己“八小時以外”的言行,提醒干部自我按時警醒;另一個是自下而上,從基層入手,通過發揮社區職能,延伸監督觸角。兩項制度相輔相成,既完善了全市領導干部“八小時以外”監督的網絡體系,又倡導了“正能量”,弘揚了社會主義新風尚。
“部分部門主動上報統計數據的意識有待提高,各級的督促也未到位;各縣區對制度的執行情況有待統一。”調研組組長介紹,走訪調研過程中,調研組通過召開座談會、查看各縣(區)出臺相關制度文件和社區留存“八小時以外”監督相關資料等形式,發現社區職能的發揮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各縣(區)推進不平衡、部門參與度不高、執行標準不統一、各方評價不一、監督成效顯現慢等問題。
通過走訪調研,分析研究制度執行中存在的困難及背后的原因,普洱市紀委監委從操作流程、管理機制、氛圍營造等方面對完善“八小時以外”監督工作進行了進一步探索。
“結合智慧黨建和疫情防控網格化建設,充分運用網格化管理作用,以小區為單位,樓棟為依托,形成‘社區—片區—小區’的三級聯動體系。”
“通過媒體、培訓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對違反‘五德’典型案例進行通報,以案為鑒、以案促改,強化警示作用,做到警鐘長鳴,形成不敢腐的震懾,營造人人敢于監督、善于監督、能夠監督的良好氛圍。”
“對于黨員干部‘八小時以外’的監督應該往無死角全覆蓋發展。”普洱市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通過走訪調研,推動監督機制更加貼近監督對象實際,同時將社區監督與單位干部的監督相融合,社區監督與家風家教建設相結合,在社會上營造人人敢監督、善監督、能監督的良好氛圍。(周杰 || 責任編輯 國懷亮)